延伸阅读:
毛利族的年轻人在步入青春期后进行第一次刺青。男人可以刺在身体的局部,也可以选择全身范围,而妇女一般只限于嘴唇和下颚。刺青者把整张脸以鼻子为中线分成两大块,每一块又纵横分为8个小块,从额头开始的花纹依次显示:社会地位、职务、所属部落、父母双方的家族简况(父左母右)、个人资料、职业、社会威望和世袭情况等等。
为了避免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导致图案走样,一些大而复杂的图形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进行刺青时是没有麻醉药的,不能喝酒,只能喝一些流食。在痛楚而漫长的刺青过程中,一旁通常会有优美的长笛或唱诗表演,用来转移注意力。记者曾经听说中国古代江南吴越一带也流行刺青,周太王次子仲雍的小孙女首创用刺绣服装代替文身,既免去了刻骨的痛苦,又可以不断更换美丽。原来刺绣竟是文身的延伸,名扬四海的苏绣就可能得益于此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毛利人的刺青习俗有了很大变化,我们在街上偶尔还能看到带有传统刺青的毛利人,但很难遇到酋长式的满脸花纹了。毛利人已经把脸部刺青艺术化,逐渐形成像中国戏剧脸谱一样的固定格式。在毛利歌舞表演时,男人会在脸上画上刺青的图案,十分逼真。而毛利年轻人现在做刺青,就像世界各地的时尚中人一样,更多是出于装饰的目的和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