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毛利人的纹身

党瑞霞  2015-09-21 11:46:37  
案例正文:

  小张是派往新西兰的汉语志愿者,刚到首都惠灵顿,孔子学院为他们这一批志愿者举行了欢迎会,还请来了当地毛利人。在会前,小张四处走动,和前来的人打招呼问好。其中,他看到一个人满脸纹身,走了过,跟他打了一个招呼。小张很讨厌纹身,况且又看到有人讲纹身纹在了脸上。他感觉此人以前一定是社会不良分子,真是想不到孔子学院为什么请他来。但是,欢迎会一开始,那位满脸纹身的毛利人居然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嘉宾,而且举止优雅,十分有修养。小张十分不解,为什么这么优雅的人要纹纹身。




延伸阅读:

毛利族的年轻人在步入青春期后进行第一次刺青。男人可以刺在身体的局部,也可以选择全身范围,而妇女一般只限于嘴唇和下颚。刺青者把整张脸以鼻子为中线分成两大块,每一块又纵横分为8个小块,从额头开始的花纹依次显示:社会地位、职务、所属部落、父母双方的家族简况(父左母右)、个人资料、职业、社会威望和世袭情况等等。

为了避免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导致图案走样,一些大而复杂的图形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进行刺青时是没有麻醉药的,不能喝酒,只能喝一些流食。在痛楚而漫长的刺青过程中,一旁通常会有优美的长笛或唱诗表演,用来转移注意力。记者曾经听说中国古代江南吴越一带也流行刺青,周太王次子仲雍的小孙女首创用刺绣服装代替文身,既免去了刻骨的痛苦,又可以不断更换美丽。原来刺绣竟是文身的延伸,名扬四海的苏绣就可能得益于此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毛利人的刺青习俗有了很大变化,我们在街上偶尔还能看到带有传统刺青的毛利人,但很难遇到酋长式的满脸花纹了。毛利人已经把脸部刺青艺术化,逐渐形成像中国戏剧脸谱一样的固定格式。在毛利歌舞表演时,男人会在脸上画上刺青的图案,十分逼真。而毛利年轻人现在做刺青,就像世界各地的时尚中人一样,更多是出于装饰的目的和对美的追求。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毛利人的纹身在其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它在族群中象征着地位和身份。刺青是毛利人世代相传的“宝物”之一。全世界流行的刺青在毛利人这里有了明确的细分,而且不论目的还是用途,都蕴涵神圣的意义,这是它与现代文身最大的区别。刺青是毛利人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每一张刺青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份人生简历。它记载了毛利人的职业、在部落中的地位,还可以记载他的家庭,甚至一生的成就功绩。部落酋长们的前额正中刺有一种名叫“蒂蒂”的花纹,把他们与普通人区别开来。一般来说,脸上的花纹越是重重叠叠,这个人的地位就越高。有趣的是,据欧洲人记载,早年在出席出让土地的签约仪式时,毛利族酋长会把自己的脸部花纹画下来作为签名,照样可以令合约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