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我们讨厌和谐,喜欢冲突

陈文倩  2014-11-28 16:51:38  网络
案例正文:

老师是以色列某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一次,他陪同孔院领导一同前往耶路撒冷开会,并被安排与以色列教育部部长皮隆同桌共进午餐。席间,聊起文化差异的问题,皮隆的一句话令他印象十分深刻:我们讨厌和谐,喜欢冲突。 这不禁令他想起前不久的一堂文化体验课上,他精心准备了中国龙文化的专题讲座。虽然已对西方学生课上自由提问的开放式课堂有所准备,但课堂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地陈述观点并时不时就某个问题与他展开激烈辩论时还是令他颇为吃惊。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曾说过,在以色列,每个人都是总理,都在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谁也不听谁的;总理会主动听取并赞赏作家的意见,但从不采纳;读者读作家的书往往不同意作家的观点,而常与作家争论,甚至教作家应该如何写――他们读书往往不是因为喜爱,而是出于愤怒。



延伸阅读: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张宏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知识的不同命运》傅浩,中华读书报,2008年。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以色列与中国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传统,遭受过深重的劫难和痛苦。历史上,以色列曾亡国失地达一千多年,犹太人历经流离失所。他们以怀疑和忧患的态度孜孜不倦地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并依靠记忆传承着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忍辱负重、厚积薄发,终究成就了一个敢于拼搏、锐意创新的民族。犹太文化是求异的,是创造性的(傅浩,2008)。犹太人个性独立,尊重个体,崇尚独立自由的思想,喜欢通过摩擦冲突来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敢于挑战一切权威,包括质疑上帝。相比之下,地理上偏安于东方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朝代更迭却始终坚守中华民族对华夏的统治。地理位置加之孔孟思想的深厚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圆融、整体的思维方式与和谐求同的中国文化。中国人崇尚传统,尊重权威,讲究面子,凡事留有余地,尽可能避免冲突。     案例中的中国老师经历了与其在中国所体验的教学方式大相径庭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的课堂,无论大中小学课堂,教师权威无处不在。学生即使对教师的观点产生疑问往往会避开课堂上的直接质疑,另选课外时间提问或缄默不提,为双方留下保存面子的余地。相比和谐的中国课堂,以色列的教学课堂更像是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喜欢挑战和冲突的犹太学生对待知识倾向于批判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