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多吃点,多吃点!

陈文倩  2014-11-28 16:19:33  
案例正文:

我在西北大学留学期间,经常受邀到当地老师或同学家里吃饭。每次去吃饭时,他们总会准备许多可口的饭菜,我也特别享受这些地道的中国家常美食。后来,我发现每次去他们家做客,饭桌上的菜往往多得超出我的胃所能承受的分量。吃饭时,老师的家人会一直为我夹菜,还谦虚地说:“没什么好菜,多吃点,多吃点!”尽管我已经客气地说:“我吃饱了,谢谢您!”可碗里总是堆着满满的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我不习惯这样的“热情好客”,总找借口避开去当地同学或老师家的饭局。慢慢地,我开始意识到,这和中国人的“好面子”有关系。主人担心若食物准备不足,客人吃饭吃得不尽兴,会有失体面。于是我的态度从逃避开始转向理解接受,礼尚往来,我也邀请老师同学们到我的宿舍做客,让他们直观感受中菲待客的不同,增进相互理解。



延伸阅读:


思考题:

1、你到中国朋友家里去做过客吗?他们在餐桌上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2、当你遇到和故事主人公同样的事情时,你会如何处理? 3、你们国家的请客吃饭文化是怎样的呢?



分析点评:
对于受美国文化影响很深的菲律宾人来说,饮食上,他们注重“量力而行”。请人吃饭时,会根据客人的人数和用餐喜好准备适当的饭菜。若客人需要食物,可以自取,但菲律宾人不会强塞食物给客人,因为这在他们的文化里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生怕怠慢了客人。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地说:“没什么好菜,多吃点,多吃点”。这样的好心有时会让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勉为其难地吃下主人热情款待的食物,但颇令人不适与尴尬。 中国人在交际应酬时有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中国传统文化从小教育孩子要规规矩矩,做事情要按部就班,待人接物务必不能有失体面。在请客吃饭这件事情上,对待客人的过度热情好客正体现了这种不安全感。主人不劝酒,不为客人夹菜,在传统认知里是不欢迎客人的表现。为了拉近与客人之间的距离,主人往往会通过不停地为客人夹菜、添酒以示自己的真诚。另外,“面子”是中国文化里十分微妙的一个构成部分。“给面子”、“留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往往起着交际能否成功的决定性作用。他们倾向于用尽可能规范的秩序和热诚来消除人际交往上的焦虑,并给对方“面子”,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