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佛教文化的道德感化作用

徐丽丽  2015-09-19 16:45:46  百度百科
案例正文:

老挝的佛寺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人们常常把是否出家为僧作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佛教徒要遵守佛教戒律,按其要求程度不同,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种。

没有出家的佛教徒在受戒时必须遵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吸毒。做沙弥的人通常是出家后不到 20 岁的人,必须遵守十戒。出家人到 20 岁时正式开始受“具足戒”,多达二百五十条。

佛寺教育的德育具有内省性、自觉性、长期性,并不需要责骂或者体罚来确保戒律得到遵守,而是通过高僧的循循善诱,让信众主动认同而被内化。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佛寺教育的年轻人并非全部来自贫困家庭,也有一些富裕家庭把自己的有吸毒打架等恶劣习惯的孩子送到寺院,这些年轻人即使不听父母、老师和官员的教导,但是都能接受僧侣的教导。佛寺教育使他们能改过向善,重新做人。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老挝佛教具有极其浓厚的“福报”“修福”的观念,佛寺教育除了教导民众戒除恶行,还鼓励民众多做善行,包括建造和修缮寺庙,给僧侣提供食品和衣物,帮助穷人,以及其他各种世俗慈善活动。佛寺教育提高了民众的道德修养水平,塑造了老挝民众谦和、友好的性格。例如老挝人见面或分别时要把双手放在胸前行合十礼问候道别,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时也很少相互对骂、拳脚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