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中外学者一般将面子定义为:“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中西文化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面子的问题,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两种文化在对面子的理解、如何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以及为了维护面子而采取的策略并不一样。
(一)中国面子观
根据中国学者黄光国和胡先缙的观点,“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一个人要想获得这种“代表声誉”的面子,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获得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群体的认可。
中国人的面子观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且蕴涵了个人及其所在的群体(如家庭)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对他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就会获得正面的社会形象,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于是,当他向别人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时,别人就会“给他面子”,当他为他人开脱时,别人就会“看他的面子”,即便当他出现差错时,别人也会给他“留点面子”,也即是说,他的地位和声望为他带来了社会影响力。相反,如果一个人没能挣得面子,他就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即便他才高八斗,也会落得个曲高和寡的下场,甚至会陷入孤立而无法产生任何影响力。中国人常说的某人“面子大”或者“面子不大”,其实所指的就是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二)西方面子观
西方社会学家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公共形象。个人面子的得失同样依赖于外在环境,而维护面子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公众认可的社会规约去规范个人的言行。
西方学者在继承前人面子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面子理论。他们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并对面子区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积极面子,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希望个人的表现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为个人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确立更高的社会地位,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在获得诸如肯定、赞扬之类的积极面子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而不是推辞自贬,因为他们认为接受他人的善意既让自己赢得了面子,同时也是对他人所作判断的一种肯定,维护了对方的面子。而消极面子则是指个人的行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束缚,它强调的是个人权利不受侵犯,个人的行动自由得到他人的尊重,体现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崇尚自立的西方人认为保全面子是个人的事情,他们提倡通过个人的奋斗去赢得他人的尊重,但这种尊重的赢得绝不能以牺牲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也就是说,西方人虽然珍视积极面子,但消极面子的维护则更符合他们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