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伤害还是工具?

彭涛  2017-12-01 16:20:09  个人收集
案例正文:


本文的采访对象是29岁的肯尼亚男性留学生alex。笔者出于礼貌(中国式礼貌)在见面前询问Alex是否有吸烟的习惯。而Alex表示自己不会吸烟并询问见面的场合是否会闻到烟味。于是见面之后,笔者与Alex就展开了对于吸烟问题的讨论。    

在中国的成年男性中,以互相递烟的方式展开交流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有以对方香烟评判对方社会地位的习惯。一个抽7.5元一盒的小江山香烟的男人与一位抽65元一盒的软包中华香烟的男人相比,中国人会认为后者收入和社会地位更高。而酒精饮料的使用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酒桌文化广泛地流行于中国。如果两个生意人在饭局上洽谈合作项目,那么白酒是必不可少的媒介。一些极端的例子表明,酒喝得越多,商人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喝酒之后的丑态毫无保留地显示在对方面前更容易让双方认为对方是“自己人”。甚至有干一杯白酒减免一百万人民币销售价格的例子发生,当然,这位采购人员在连干了七杯白酒后被送进医院洗胃。

但在肯尼亚,情况却有所不同。据Alex透露,肯尼亚人认为吸烟是一种危害生命健康的行为。也不认为通过互相递烟能够打开社交僵局。在肯尼亚吸烟的人数比例远没有中国人高。Alex对许多中国人见第一面就要请对方吸烟的现象感到十分不解。肯尼亚人也不会把生意带到酒桌上。对于他们来说,酒精只是一种娱乐饮品或发泄情绪的渠道。他们不会为了某种利益目的去喝酒。Alex表示对于中国的劝酒文化感到不习惯,并坦言自己是到中国后才学会的喝酒。




延伸阅读:

 


肯尼亚1.png

图一:中国烟草使用概况(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肯尼亚2.png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一)造成酒桌文化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服从意识和面子文化,而这些东西在肯尼亚并不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秉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精神。而这一文化演变到今天,就成为酒桌上领导通过命令下属喝酒从而展示自己统治力的原因。众所周知,像白酒这样的烈酒口感并不好,且对身体有害,如果下属能够服从领导的意志干掉一杯白酒,那么就表明他臣服于这个领导,并在一定程度内甘愿受其支配。那么被“效忠”的领导就会使用一些经济利益来奖励“臣服”于其的下属。而对于肯尼亚人来说,就完全不存在类似于这样的“规则”。肯尼亚人喝酒只是为了抒发情感,放松自己,而目的性很小。

(二)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烟文化。中国谚语有云:“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既然吸了你递上来的烟,那么就不妨听听对方有什么想法,以示对这一根烟的报答。如果中国人不想听对方讲话或对对方毫无兴趣时,也不会接过对方递上的香烟。但对于肯尼亚人来说,吸烟只是一种单纯的有害身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