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菲律宾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

张冉冉  2017-07-28 22:47:47  自述
案例正文:

1.zh、ch、sh、r这组舌尖后音应该是所以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共同难点,这组音基本只有现代汉语有,好过语言都没这组发音。对于zh\ch\sh而言,学生们刚开始学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和z、c、s的区别,也能够找到发音的大致感觉,但总是发不到位。

2.舌面音j、q、x发音的时候容易发成“zi”、“ci”和“si”,而且不太容易改变。

3.舌根音h,菲律宾学生在学习这个发音的时候容易受母语的干扰发成喉音,而且很难纠正。

4.韵母方面,单韵母“ü”的发音对于菲律宾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他们学生比较容易把这个音发成“iu”。

此外,声调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延伸阅读:

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我努力改变思维定式,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告知学生们汉语语音和母语语音的区别,让他们树立对比的观念;

2.多种工具结合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汉语语音系统;

  3.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式。 




思考题:

怎样尽可能避免语音偏误?



分析点评:

我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学方面由于对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困难预备不足而引起的。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Lado在其代表作《跨文化的语言学》中写道:“学习者往往把其母语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和意义迁移到所学的外语语言及其文化当中 这种迁移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以及在与该外语文化有关的行动中,也体现在理解领会 该外语语言及其文化的过程中。我所遇到的这个问题属于学生母语负迁移,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负面的影响,学生把已经习得的母语的语音知识强加到第二语言汉语的知识上来,形成了干扰,导致学生不容易习得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