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如何在信教国度“求同存异”

黄燕飞  2017-07-28 20:29:21  真实例子
案例正文:

2003年,我到丹麦奥尔堡看望女儿,同时在社区担任汉语教师。住在隔壁的一对老夫妻,邀请我周日和他们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看来他还不清楚我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在他们看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唯一的一个“神”。每一个人手边都有一本“神圣的经典”,要么是《古兰经》,要么是《圣经》。他看我没有直接答复,就抛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我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此时,如果你说没有宗教信仰,或是把你的国内政治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作为回答给他,那就大错特错了,你无疑会遭来异样的目光,你会被视为“不信神”的“另类”而被孤立。你和邻居之间无形中就缺少了一个共处的基础和联系的纽带。这对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我选择给出正面的回答。“I AM A BUDDHIST.”佛教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一回答合情合理,谁都没有理由不接受。就如同校园里有人信“安拉”,有人信“上帝”一样,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当然信“佛”也一样是被人接受的,只不过在ABU 的校园里人数要比少数派的基督徒还要少得多。他们只知道佛教这个词,但是对于具体的教义内容就不是很了解了,估计校园里对这个“新生事物”了解的人几乎没有。这就是国际汉语教师一展身手的时候了,此时正是向同学介绍中华文化的最佳时机。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对于宗教信仰这个敏感话题,我觉得“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是我们化解这个问题的准则。宗教是心灵的寄托,精神的支柱,帮助人们战胜心理上的恐惧和困难。世界也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这样才能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否则就陷入了单一和刻板,毫无生气可言。</span></p><p>&nbsp;</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