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传统建筑与中国早期建筑之点滴差异 |
|
隋新 2017-07-28 19:25:47 原创 |
|
案例正文:
斗拱的起源与流变扑朔迷离。当人们在研究它的时候,不免被早期实物证据的匮乏以及文献资料可能的讹传等所困扰。而当人们放宽视野,将尼泊尔传统建筑与中国早期建筑的形象资料比较时,不免为两者某些构件的形态和作用的 相似性感到惊奇,尤其是“斜撑 ” 这一承托系统表现的相似性 诚足研究。这或可让人们抛弃时空的阻隔,从尼泊尔木构承 檐特征与中国早期做法的比较中,探求中国早期承檐结构起源与流变的外延证据,从异域文化比较中解析中国木构建筑 演变的问题。比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尼泊尔传统建筑与中国早期建筑及明清建筑的斜撑系统的相似性;其二是尼泊尔传统建筑与中国早期建筑屋顶形态的相似性。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p>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中国汉代明器陶楼等建筑形象资料显示 ,斜撑材多用于角隅 ,似乎是斗拱作为承檐挑檩结构还没有解决角隅问题而不得不用的补充材。而矩形跳出的斗拱最后解决了角隅的出挑问题后 ,斜撑也就彻底的在中国高等级建筑中隐匿其形了。这与尼泊尔建筑完全采用成角的斜撑来承檐挑檩看来是有区别的。前者向高级阶段的矩形出挑发展下去了 ,解决了斜向出挑引发的视觉问题。而尼泊尔传统建筑却保持了建筑原始之初的连续发展状态。</span></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