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孟加拉乡村的一场印度教婚礼(图文)

欧阳小璐  2016-07-04 22:44:35  微信公众号
案例正文:

小肖一次去孟加拉国旅游,受邀参加了当地印度教姑娘的的一场婚礼。那天晚上8点半,婚礼正式开始。新郎在亲友簇拥下来了,他没有穿特别的传统服装,上穿一件黑色的夹克,下着一条灰色的西裤,能分辨他新郎身份的是头上戴着一顶高高的黄色纸扎花帽,酷似皇冠,花帽正面装饰着一只红色的蝴蝶,胸前挂着金黄色纸扎的心形图案,前额涂着白色的吉祥花纹,鼻尖也有一个小小的白点。新娘的亲友在院口彩门下横放了一张桌子,上面摆着三杯倒扣在盘中的水,新郎必须想办法滴水不漏地喝到杯中的水,如果不成功,则需吃掉放在盘中的类似油炸果似的东西。接下来的环节是洗礼,在过去是亲友用姜黄和檀香木的粉涂抹新人,以示祝福。今天很特别,新郎被一个男青年抱着放在一块木板上,光脚站在上面,由伴娘打了一桶清水,然后向他脚上浇洒清水,算是洗脚,不过这脚可不是白洗,新郎当场打发了红包。然后新郎被带到由彩线围成的小棚坐在地上,地上画了一朵像三角梅似的花朵,背后是一个散发火焰的火球,花朵两旁分别有一个字母S。之后,一位皮肤黝黑的女祭司出场了,她手里端着一个竹筛,里面放着各种仪式上的祭祀用品。女祭司手中的竹筛里有五种元素,分别是花、姜黄、德华草、大米和油灯。花意味着幸福美满;姜黄意味着互相关爱;德华草意味着爱情长久;大米是印度教女神杜尔迦的化身,意味着富足丰饶;油灯是圣火,能够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它是婚礼最为关键的第五元素。祭司先把双方的父亲请到了彩棚处,新娘的父亲坐在上位,新郎父亲则在画有火球图案的地上向新娘父亲跪拜谢恩。随后,祭司用一块白布将新郎从头到腰间裹住,新郎双脚踩在一块木板上,祭司端了一杯茶,新娘先浇了些茶在新郎的脚上,然后又浇上水为新郎洗脚。祭司拿了一个盘子接住从新郎脚背流下来的水,递给新娘,竟然新娘端到嘴边喝了下去。然后,新娘低垂下身体,嫂子从新娘颈上的花环上取下一朵花蕾来,新娘捏在手中,搓揉出红色的花蕊,然后洒在新郎的双脚上。之后,祭司端着竹筛,手持油灯在前面引领新娘围绕新郎顺时针缓缓转三圈,每转一圈都会口中念着咒语,向火神Agni祈求赐福于新人。绕完圈,祭司安排新郎和新娘相对而坐,然后将白布从新郎身上揭开罩在新娘头上,这样新娘和新郎都被笼罩在了白布里面。这时,四周的灯熄了,只有祭司用电筒照射在白布上。新人最后坐在了彩棚中,接受众人的祝福献礼,人们或者给包装纸裹着的礼物,或者递红包,但都会从祭司手中的筛中抓几颗米洒在新人头上,以示祝福。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印度教婚礼:印度教教徒认为婚姻是神的旨意,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人生职责。由于印度教种姓制度严格,婚嫁只限于同等种姓。现有极个别例外。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由父母和媒人查看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讨论财产、地位、文化程度、容貌等是否中意。双方家长和青年男女表示同意后,便请祭司查历书,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按印度教习俗,姑娘出嫁,女方要拿出丰厚的嫁妆,如果男方不满意,会拒绝结婚。结婚前几天,新娘用香花浸泡过的水沐浴,用姜黄香料涂擦全身。举行婚礼的头天晚上,新娘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过的水洗澡,头发梳成一条长辫子,用朱砂涂抹发缝。有的地方请祭司在新娘额上点红色吉祥痣,手心涂上红色花纹,以象征喜结良缘。新娘全身饰以各类首饰,穿红色纱丽。新郎穿民族服装,脖子上套茉莉花环,头戴缠成皇冠状的黄色包头巾,额上点吉祥标志。新郎派几十名亲友组成的迎亲队敲锣打鼓到女家迎娶新娘,新郎骑马或乘车,乐队在前开道。各地仪式繁简不同,但握手仪式、戴圣线仪式和绕走圣火仪式必不可少。握手仪式是新娘父亲把女儿的手交给新郎 ,并洒一点水;表示将女儿交给新郎,祭司口念经文。有的地方把新娘的纱丽边系在新郎的披巾上,表示二者结为伉俪 。戴圣线仪式标志新娘已经出嫁,她须终身佩戴。系上圣线后新娘坐在新郎的左边。绕走圣火仪式是新郎新娘围着圣火转圈,绕圣火后,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和在场长辈行触足礼,婚礼便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