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专题 >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人们往往把本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史上最有意义的日子记录下来,以特别的仪式、活动加以纪念,以此形成各民族的节日。节日不仅是展现民族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因而是一种用“行为书写的文化‘文本’”。由此可见,各民族的节日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一些活动和庆典,更展现着本民族的义化。中西方在节日方面的差异也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表现。

一、节日类型与起源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节日在内容上可以分成宗教性节日、时令性节日和社会纪念性节日。为了纪念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某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而设定的社会纪念性节日,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传入,比如三月八日的国际妇女节、五月一日的国际劳动节、六月一日的国际儿童节、五月第二个星期天的母亲节和六月第三个星期天的父亲节等。或者在内容、性质上显示出相当大的重合性,比如西方的“哥伦布节”,纪念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2年10月12日的这一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中国的端午节,纪念忠贞爱国的屈原,以及寒食节纪念清高耿直的介子推等。

1、中国节日:重时令性

视频资源:

①二十四节气歌:http://video.baomihua.com/37784322/33437573

②《二十四节气》专辑:http://v.cuctv.com/video/3275/player_U6byP89Hlm8.html

“中国节日的起源及其发展,受到产食经济形式的强有力的限制,建立于传统农业社会之上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风貌。”[1]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生活类型的节日也大多依赖于生产性的岁时节令而产生。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岁时节令(四时、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宋人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说一年中的节日有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大部分都是时令性节日。


1.jpg


二十四节气图


1449123262118291.jpg


二十四节气对应十二星座

中国岁时节日表现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这从以下节俗活动中可见一斑。元旦前后的立春节,看风云,占天候,预测年岁丰欠。二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诸多节日活动都与祈求丰收有关。五月盛夏之初,各种灾害较多,俗称“为恶月”,其节俗活动多与防病、除害有关。夏至许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祭祖习俗。六月正值二伏酷热季节,易染疾病,因此,许多习俗偏重于消夏抗暑活动,包含有爱护生产力的意义。六月六日天贶节,不少地方农民为保护耕田要祭祀谷神。七月七日乞巧节,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妇女乞巧习俗,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八月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农民用新谷酬谢祖宗和家神。中秋节赏月、拜月、赏桂,有喜庆丰收的习俗。十月一日,一些地区农民庆祝牛王生日,广东有对牛不穿绳的“放闲”习俗,这是农闲之际向牛酬谢的表现。十一月“冬至大如年”,农民有看雪的习俗,所谓“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大雪可冻杀害虫,来年农事丰稳。

中国人重世俗而轻宗教,所以节日期间,为求平安幸福,中国人要参拜和答谢的神数不胜数,既拜观音菩萨,又供奉玉皇大帝;既有道教的太上老君,又有门神、灶神等。这种“泛神”思想也使得纯粹的宗教性节日不再显得那么庄严。比如,十二月初八被佛教徒奉为“成道节”,纪念释迦牟尼佛证悟成道,而七月十五被奉为“盂兰盆会”,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健连尊者于该日备百味饮食上供下施,救渡在地狱中的母亲。两个节日原本都重在弘扬佛教教义,但是传到中国却渐渐世俗化。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将米和果品煮成粥,俗称“腊八粥”,成为过年的先奏;而盂兰盆会则成了追荐祖先的节日,俗称“鬼节”。


1449123283141621.jpg

腊八粥

2、西方节日:重宗教性

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日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的兴起和普及,以及后来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日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2]这些节日,有的是信徒自发形成的,有的是教会规定的,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谢肉节(也称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有耶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八月有圣母升天节,九月有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有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节日的名称就体现出宗教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

与中国宗教节日世俗化相反,西方一些宗教节日由世俗活动演变而来。芬兰、瑞典的“仲夏节”(Midsummer Day of Romania,每年6月21或22日)本来是一个预祝丰收的传统岁时节日,并无其它宗教内涵,但后来由一个民族传统岁时节日变成了与纪念耶稣门徒、施洗者约翰的生日混为一体的岁时宗教性节日。捷克及希腊的“迎春节”,本为民间传统岁时生产性节日,因与“复活节”节期同时,逐渐变成了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节日内容但又被基督教化了的宗教节日。甚至,在基督教发展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早期教会逐渐在庆祝新年的过程中加入了有自己宗教特色的内容和仪式,直至今天,有的教派教会还把这天定为基督受割礼日。“万圣节(All Saints’ Day)”早在公元前就流行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中间,是一个驱走恶魔的节日;后来又与基督教相结合,成为圣徒们的传统节日,并改称为“万圣节”。“狂欢节”(Carnival)又称“嘉年华会”、“谢肉节”、“忏悔节”,它源于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的牧神节、神牛节、酒神节,中世纪时渐渐被罗马天主教所接受,成为基督教的节日。此外,美国本土最古老的感恩节原本是移民北美大陆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节日,后来被华盛顿、林肯等规定为“感谢上帝恩惠”的节日,因而演化为普遍意义的宗教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4.jpg

5.jpg


二、节日活动与庆祝方式

1、中国:唯“食”为乐,举家同享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以独具文化意蕴的饮食为特色,如春节的年糕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棕子和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菊花洒、腊八节的腊八粥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种特有的饮食,而这种饮食并非偶然出现,它们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对应时令,贵乎养生。中国古人认为饮食必须与自然时序相对应,只有如此,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才会健康长寿。比如据民俗学者称,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这一活动逐渐传到民间,并且成了民间的一种习俗,以“角黍”即棕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可见,端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关系。


6.jpg

粽子

第二,饮食名称,寓意丰富。中国的饮食不仅代表着饮食本身,而且具有丰富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它们往往表达了人们的祈愿、祝福,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天地万物的感激。比如冬至节食馄饨,因为该时节正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激之情。中秋佳节人们期盼人月两团圆,表现在食物上就形成了外形上犹如满月的月饼。“年糕”隐喻来年高升,“年夜饺子”表达新旧年交于之时的意思,而“汤圆”象征合家团圆。诸如此类的食物名称不胜枚举,在节日风俗中随处可见。


1449123466492988.jpg

月饼

第三,举家同享,共庆团圆。围绕着饮食的中国节日庆典,一般都是在家庭范围内开展的,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和中秋等,人们所吃的食物中必有圆形的,比如春节的汤圆、元宵节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人们所期盼的是家人的团圆。游子即便在千里迢迢之外,也要回家团圆。除夕是家族团聚的日子,平时再亲密无间的朋友也不会不识趣地登门造访。有些地方更有关起门来吃除夕团圆饭的风俗,若被外人打搅会被视为不吉利。春节拜年通常在家族中进行,即便像元宵节、端午节这样一些具有集体娱乐性的节日里,人们也主要是携眷前往观赏而非个人参与式的狂欢,具有中国传统以“家”为中心的群体组织文化特色。


1449123485775735.jpg

汤圆

2、西方:“分享”为乐,注重交往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节日里注重交往与欢乐。如圣诞节的节日活动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圣诞礼物、圣诞贺卡以及节日的游行活动,教堂里做圣诞弥撒、领圣餐、听布道,都体现了在交往、交流中获得乐趣的文化实现形式。其他的节日也大多如此,比如“谢肉节”,它是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传统节日。因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教徒们便自发地在封斋开始之前举办各种宴饮娱乐活动,以此宣布即将暂别肉食,称为“谢肉”。由于人们在宴饮活动中尽情狂欢,故又被称为“狂欢节”。复活节也通过滚彩蛋比赛,将娱乐与纪念相结合。在英团北部、苏格兰等地,人们把彩色煮好的鸡蛋做上记号从斜坡上滚下,谁的蛋先破,就被别人吃掉,谁就认输。若彩蛋完好无损,这预示主人会有好运。这项活动中,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滚与吃的过程巾获得了乐趣。感恩节中的蔓越橘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等也都注重人们的参与和欢乐的分享。


9.png

复活节彩蛋

西方人的节日中当然也少不了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感恩节的南瓜馅饼等,但是相比于中国的节日饮食来说,它们在种类上并没有那么丰富,而且食物本身及其名称上也没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比如美同人吃火鸡只是因为当时北美是火鸡的栖息地,而南瓜也是北美地区常见的植物。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复活节中,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因为蛋和兔子是复活节最典型的象征。古时人们常把蛋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因为它孕育着新的生命。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以新的含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就是从其中挣脱而出世。复活节人们常把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也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人们常常绘声绘色地结孩子们讲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1449123526284782.jpg

圣诞火鸡

三、典型节日对比

1、春节与圣诞节

中西方这两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突显了家庭大团圆而营造的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相对于带有宗教色彩的西方的圣诞节,中国人为春节而举行的各种风俗活动,表达了浓郁的思亲情结,享受着无限的天伦之乐。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却更多的是全家人祈求上帝的恩赐,享受来年的幸福平安。

(1)春节(腊八、除夕、元宵节):亲情的展示[3]

视频资源:

①《喜气洋洋 东南亚八国语言拜大年!》:http://www.zaobao.com/sea/exchange/story20150217-448167

②孔子学院网络春晚:http://www.chinesecio.com/cms/zh-hans/media/49/all/all/all

③中国文化常识《春节》、《元宵节》、《灯彩》、《舞狮》:http://www.chinese.cn/culturecollection/GL/whdg/index_2.htmlhttp://www.chinesecio.com/cms/zh-hans/course/zhong-guo-wen-hua-chang-shi

④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http://www.iqiyi.com/zongyi/2015yscw.html?vfm=m_144_bdal

新闻资源/案例:

①《揭秘国外怎么给压岁钱:美国一般给12元到125元》:http://news.qq.com/a/20150218/022807.htm?qqcom_pgv_from=aio&tu_type=21&tp=1

②中国春运纪实2015:http://news.china.com.cn/zhuanti/2015cy/node_7218976.htm

③【图刊】围观“洋春运”: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1/10/content_5835327.htm

④勇闯中国春运的外国人:http://news.univs.cn/2014/0122/1015615.shtml

⑤一个老外的春运(图):http://hsb.hsw.cn/2012-01/20/content_8247325.htm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中国的第一大节日,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欢庆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让外国人比较困惑的是,中国人的春节似乎并不只是日历上的那一天。中国日历上的春节是大年初一,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但中国人观念中的传统春节却是一段时间,包括年前辞旧驱邪和岁后迎新纳福两个部分。春节就好比是召开一届奥运会,“腊八”意味着春节已进入倒计时,此后每天都有各种准备工作,仿佛奥运会最后阶段的火炬传递;“除夕”是春节最隆重的开幕式,点火的那一刻就是新年到来的那一瞬间;“元宵”则是春节压轴的闭幕式。

中国人认为,时间和生命一样有生死循环,这是大自然的“道”。“进了腊月就是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过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张贴春联、窗花、福字,挂年画,张挂大小红彤彤的灯笼,除尘(陈)布新。扫除一切霉运晦气,迎来新年的一切吉祥如意。同样的,人也要穿戴一新,所谓“新年新气象”。


11.jpg

贴春联

同时,中国人还利用春节来强化或整合社会人伦关系,最典型的就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拜年活动。通常初一祭天地祖先,给家中长辈拜年,定长幼之序;初二给亲戚邻里拜年,联络亲情、乡情;初三送穷神,初四迎新神,使人们在新的一年开始新的人神关系;等到正月十五,整个社区以舞龙、舞狮、演社火、逛花市、赏灯等活动联络感情。从春节的活动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中国人由家内到家外,由亲友到邻里,由家族到社区组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政府方面,春节也有新春团拜会、新春茶话会等活动来整合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是作为中国人群体欢庆的象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播出。


1449123807918954.jpg

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与“元宵”是春节的两大高潮,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却不相同。除夕之夜,人们闭门不出,全家人一起守岁,因为古人认为新旧交替的时间是危险而神圣的,只有家人在一起才渡过难关。十二点放鞭炮原来是一种驱邪的仪式。给孩子压岁钱也是一种保护孩子的方法,所以必须装在红包里,压在枕头下。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是一年中最有象征意义的饭,出门在外的人都争取在大年夜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年夜饭按照严格的长幼秩序就座,连菜式也都是有大吉大利含义的。团圆饭讲究有十碗菜,叫“十大碗”,讨个十全大福的彩头。在团圆饭中,鱼是必不可少的,寓年年有“余”(鱼)之意,北方人吃“更年饺子”,而南方人吃年糕,预示一年比一年高。吃团圆饭时说话要多用吉利话,忌讳说晦气话,说话时要多说“多”、“余”、“好”、“发”等,不能说“死”、“没了”、“不够”、“吃不饱”、“破”等不吉利的话。可以说,除夕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得中规中矩,以免在这新旧交替的敏感之际出现不吉,影响一年的运气。


1449123831607595.jpg

放鞭炮

1449123849234794.jpg

年夜饭

而元宵夜却正好相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少都出门赏灯放烟花,平时的很多规矩在那晚都不用遵守了。古时曾有“宵禁”,但元宵节是例外;古时女性轻易不能出门,但元宵节可彻夜游玩;还有平时不能偷东西,但在有的地方元宵节女子有“偷菜”的习俗。在古代的诗词小说中,锣鼓喧闹、灯火辉煌的元宵(上元)之夜无疑是最自由浪漫的,所以中国人喜欢说“闹元宵”。除夕与元宵使得整个春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体现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1449123870140060.jpg

元宵节灯会

(2)圣诞节:幸福的祈愿

在西方,与中国春节类似的节日是圣诞节,这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12月24日开始,到翌年的1月6日洗礼节,都可统称为圣诞节节期,而新年顺便也和它连在一起。

《圣经》里说,圣母玛利亚受圣灵而怀孕,在返家路途上经过一座小城——伯利恒,遇上所有旅店客满,被迫在客店的马槽里产下耶稣。据说,那天在遥远的东方有三个博士追随着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找到耶稣,并且膜拜安详地睡在马槽里的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当然如今,圣诞节不但是基督教徒,也是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的热闹与隆重程度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吉祥的圣诞色。绿色的常青树以五颜六色的彩灯、气球、礼物和纸花等装饰,点燃起红色的圣诞蜡烛,期盼着穿着红衣、留着长长白胡子的圣诞老人,浓浓的圣诞节日气氛便开始荡漾。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这般可爱,让入喜欢,且受人尊敬。每到这一天,圣诞老人都会给孩子们送上一份礼物,预示着一年的吉样、快乐,人们相互间也会互赠礼物,感受着节日的气氛与欢乐。


16.jpg

圣诞树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西方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聚会,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并齐唱圣诞歌,祈求幸福。圣诞大餐中多会摆上火鸡,人们会唱《平安夜》、《听,天使报佳音》和《铃儿响叮当》等圣诞歌曲,这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待吃饱喝足后,大家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若喝醉了便往草地上一躺,在睡眠中迎接圣诞老人的来临,祈求上帝赐予人们幸福平安!


1449123953749376.jpg

圣诞节家庭聚会


18.jpg

圣诞夜


1449124007293148.jpg

圣诞老人

2、清明节与万圣节

(1)清明节:生命的崇尚[4]

视频资源:

中国文化常识《清明节》:http://www.chinesecio.com/cms/zh-hans/course/zhong-guo-wen-hua-chang-shi

新闻资源/案例:

①清明节里的空气不“清明”众人呼吁“低碳扫墓”: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0-04/05/content_19432007.htm

②气氛轻松的美式葬礼:http://funeral.nianw.com/2012-03-06/n-34937.html

③亲历:清明时节看美国的墓地: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1-04/07/c_121273136.htm

④美国人怎么扫墓:http://gaoweiweiusa.blog.sohu.com/209953826.html

⑤世界观:海外的墓地使用与殡葬文化:怎样获取及使用墓地?殡葬文化又是怎样的?http://news.sohu.com/s2011/shijieguan-193/

素材资源:

2014年清明节(详解“清明节由来”、“清明诗趣”、“清明习俗”和“清明食俗”):http://news.qq.com/zt2014/2014qmj/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扫墓祭祖和远足踏青的日子。浓厚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使得中国人特别重视扫墓,清明成为中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展示日。人们看着寒去春来,万物萌生,想起先人坟茔,清除杂草,添上新土,准备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是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也是人们对生命的崇尚与珍爱。

每年清明节,中国人都会回家上坟祭扫,甚至连海外华人都会千里迢迢回祖籍祭祖。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园”就是祖坟所在的地方,是每个中国人的根。古代对一个人最严厉的道德惩罚便是开除族籍,不许归葬祖坟。人们在老去时最担心的便是死后无后人祭扫自己。扫墓是对自己身份与血缘的认同,它不仅仅是个人对家族的认同,也是对国家传统的认同,比如政府每年会组织各方面人士公祭黄帝陵,以表示整个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怀念;学校会组织孩子祭扫烈士陵园,以表示年轻一代对革命精神的尊重与继承。


20.jpg

古代清明节扫墓祭祖

1449124090119956.jpg

现代清明节扫墓

22.jpg

网上扫墓

除了扫墓之外,清明节中国人还有戴柳、插柳、去郊外踏青的习俗。起初为纪念“教民稼墙”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后来因为柳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逐渐被人们赋予希望长寿、趋吉避凶的愿望。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美好春天的降临,踏青时人们会插柳戴柳,既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也象征着对青春年华的眷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23.png

1449124131354660.jpg

清明插柳戴柳

25.jpg

扫墓送菊花

俗话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中国人常常将扫墓与踏青结合起来,二者表面上看似乎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却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认识,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死而不朽”价值模式。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延续,而文化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通过对一代又一代观念的继承,这使得自身价值在生命肌体消亡后获得永恒性成为可能。先人虽已逝,但子孙兴旺,生命就是这样代代相传。虽然扫墓是悲伤的事,但子孙兴旺却是高兴的事。在生气旺盛的清明向祖先表示感恩,也昭示了家族薪火相传的生命力。

(2)万圣节:自然的和谐

西方人的万圣节是鬼节,从10月31日至11月7日,是仅次于圣诞节和感恩节的第三大节日。据传生活在大不列颠、爱尔兰的德鲁伊特人相信有许多神明主宰他们的生活,在10月31日当时德鲁伊特人的除夕之际,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另有“鬼节“一说,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二来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肆意地装扮自己,尽情地作怪,不用担心会招致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炫”。孩子们在这个万圣节前夕捣蛋、恶作剧,有的孩子用扫帚柄将头带尖顶帽、身披黑长纱裙的“女巫”送到邻家的屋顶上;有的孩子用被单裹在身上,扮成鬼怪精灵;有的孩子则拿着或戴着令人恐惧的骷髅面具到处吓人。他们向来往的车辆扔鸡蛋、西红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家具等物搬出去扔进垃圾箱,在公共场所的柱廊栏杆上乱涂乱写,把难以清除的蜡油

涂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橱窗上或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孩子们还背上小布袋,挨家挨户地去乞讨,他们按响邻居门铃,有人开门时,他们就高喊:“捉弄或款待”(trick or treat),成年人也喜欢这些“行乞”的孩子,他们摸摸孩子们随身的小布袋,然后在布袋里装些糖果、糕饼和水果等。如被拒绝,孩子们就捉弄这些人,他们会将肥皂涂在人家的玻璃窗上,会把人家修剪花草的工具搬到让人不易找到的地方。另外,许多公共场合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在窗户及门的上面,布置一些诸如各式鬼怪、南瓜灯、稻草人、甚至骷髅之类的装饰。家家户户热闹地举办化装舞会,摆上些水果及其他食品,以便喂饱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最热门的万圣节大游行,参加游行的人不一定要化妆,随意地在路上聊天照相,尽情享受户外美好而特别的一天,达到与自然最大的和谐。


26.jpg

万圣节南瓜灯

27.jpg

万圣节的各种搞怪装扮

1449124194103758.jpg

第15届万圣节大游行举行

3、七夕节与情人节

(1)七夕节:爱情的忠贞

视频资源:

①《牛郎织女的故事》:http://www.56.com/u47/v_OTQyMzI2MzY.html

②《天天视频汇之七夕节:古人是这样过的》:http://www.iqiyi.com/v_19rrgi96co.html

新闻资源:

七夕: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2/073930618268.shtml

爱,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话题。人们以各种方式传颂爱的主题,使之源远流长。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就是有关爱的一个节日,充满着美好而又富有神话色彩。七夕节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的,这是一个既美丽又忧伤、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名叫牛郎。牛郎的父母早亡,凶狠的嫂子为霸田产,将他与一头老牛赶出家门。可怜的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谁知这头老牛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从天上下凡来人间沐浴游戏的织女。两人互生情意,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儿一女,一家人和和睦睦,非常幸福。但好景不长,因为神仙和凡人的结合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恩爱夫妻被拆散。在老牛的舍命相助下,伤心欲绝的牛郎,担上一对儿女,登上老牛的牛角,一起腾云驾雾上天追赶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银河出现,夫妻俩相隔两岸,对目而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夫妻俩桥上相会。王母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鹊桥仙》对他们的爱情作了最甜蜜的注解。

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仰望天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为他们的爱情祈祷。传说这夜,在葡萄架下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又说秋天晴空里飘浮的游丝,是喜鹊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时献身所化:有些地方不让雄鸡报晓,好让牛郎织女朝夕相守,不再别离;等等。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年轻的姑娘们也会在这一天以一种含蓄的方式,默默地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获得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由此,便形成了七夕节。


29.jpg

牛郎织女

1449124300187414.jpg

“七夕夜”天空中如何找寻牛郎织女星

(2)情人节:情人的浪漫

视频资源:

《民俗学家解读 元宵节为东北地区古代情人节》:http://v.ku6.com/show/QSPtzqbBO3Bslkli1LluiA...html

新闻资源/案例:

①《情人节关于爱的新闻》: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2/15/content_370162.htm?div=-1

②《看看美国小朋友是怎样过情人节的》:http://news.dahe.cn/2015/03-01/104419673.html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不但是情人表达爱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带着玫瑰花向心爱的人大胆求婚的最浪漫的时刻。这个节日源于罗马。

在古罗马,由于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大批青年前往战场,人们怨声载道。男人们不愿意离开家庭,小伙子们不忍与情人分开。克芬多斯暴跳如雷,他传令人们不准举行婚礼,其至连所有已订了婚的也要马上解除婚约。有一对情侣来到了神庙,请求瓦伦丁修士的帮助。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举行了婚礼。人们暗地相传,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了伴侣。消息传到了宫殿,暴君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抓走了瓦伦丁,投入地牢,使他受尽折磨,并最终被处以死刑。悲伤的朋友们在当天将他安葬于全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圣·瓦伦丁日,也就是现在的情人节。这是一个以血肉和坚定的意志而换来的一个现在温馨又浪漫的节日。

在西方,情人节这天互赠礼物是固定节目,情侣们迫求的是浪漫的意境,很多情人都会以这一天收到情人的礼物为荣,而巧克力配玫瑰,是最甜蜜的搭配。在这个美好的日子,街上随处可见手捧玫瑰的女郎,依俱着身旁的心上人,亨受最浪漫的爱情,笑容比鲜花还灿烂呢。

1449124347273566.jpg

32.jpg

情人节礼物

4、重阳节与感恩节

(1)重阳节:世代的关怀

视频资源:

①《重阳节百度推广视频》:http://www.fun.tv/vplay/v-3058859/

②《重阳节的传说》:http://www.iqiyi.com/w_19rslbsjjp.htmlhttp://www.56.com/u53/v_OTg3MjI2NjY.html

③《家在情在,我的重阳节》系列微电影:http://v.ifeng.com/program/yingshi/201210/8fe6526d-dac8-4dfa-9a41-eec6a969e542.shtml

④重阳节儿歌歌曲《九月九》:http://www.5068.com/eg/beva/198738.html

新闻资源:

①搜狐新闻:2011年重阳节:http://news.sohu.com/s2011/chongyangjie/

②网易新闻专题:《给自己的重阳节》: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95E/chy.html

素材资源:

中国节日网“重阳节”:http://www.jrcn.org/html/292/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找到一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在九月初九到来之际,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扫除瘟魔。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在中午时分,冲出汝河的瘟魔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最后死于恒景的降妖宝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33.jpg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这是中国人尽享自然的一天,也是人们对健康人生的期盼,更是对父母老人的尊敬和关怀。中国传统上倡导孝道,不乏有关孝道的故事,而这一天更可媲美西方的父亲节和母亲节。对孕育人类的大自然,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感恩,对给予我们生命的前辈老人,更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方式予以回报。


1449124487973958.jpg

重阳节登高

35.jpg

重阳节敬老活动

(2)感恩节:全民的感恩

视频资源: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赦免火鸡Apple(苹果)与Cider(苹果汁)仪式》:http://www.unsv.com/material/news/2011/11/24/Thanksgiving_Day/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感恩节前赦免两只火鸡》: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iw0-Q2mm2E/

新闻资源:

①《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由来与习俗》:http://www.unsv.com/material/news/2011/11/24/Thanksgiving_Day/

②《中国首次应邀参加纽约“2014梅西感恩节大游行”》: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1128/c1002-26109228.html

③《感恩节吃火鸡你OUT啦!》:http://www.6weidu.com/shipinanquan/shipinanquan-zonghe/2012/1107/18633.html

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英国清教徒不堪忍受迫害,乘坐“五月花”号船,远涉重洋,克服重重困难来到美洲。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冬天之后,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迎来了丰收的一年。这些清教徒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移民们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然后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接着,他们点起篝火,

开始举行盛大宴会。大家酒足饭饱、兴犹未尽,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各项活动。第一个感恩节的庆祝活动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和内容,流传了300多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就职声明中规定1789年11月26日星期四为第一个全国统—庆祝的感恩节。他指出,这一天应是祈祷和感谢上帝的日子,各派宗教都要庆祝这个节日,以鼓励人们共同继承祖先的精神。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


1449124542733476.jpg

油画《第一个感恩节》


37.jpg

纽约梅西感恩节盛大游行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美国人虽然从小就习惯独立生活,各奔东西。而在感恩节,他们总是力争回家,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一起,闭团围坐在布有南瓜、水果、蔬菜的餐桌边,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如蔓越橘竞赛、玉米游戏和南瓜赛跑等。


38.jpg

感恩节南瓜赛跑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Thank you!”

四、文化活动

1、春节之包饺子

网页:

①《教你怎么包饺子》: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6f2f55a1e8d186b5b93e6c23.html

②《老杨教你包饺子》:http://www.meishichina.com/Eat/Cookroom/201201/111233.html

视频:

①《如何包饺子》(汉语):http://v.ku6.com/show/G-WJGUH85aRE6gPmGtlSMA...htmlhttp://www.iqiyi.com/life/20121028/a884d9e60aaeadbb.html

②《亚洲烹饪教学:如何包饺子》(英语):http://v.ku6.com/show/i7Rkyjj0j6rJs6d_LNEpBA...html?st=1_9_4_1&nr=1

③贝瓦儿歌《包饺子》:http://www.iqiyi.com/v_19rro2a068.html

④儿歌 《包饺子》:http://v.ku6.com/show/MUBCLnmXIUgDHRI4JGeo_w...html?st=1_9_5_1&nr=1

2、元宵节之做灯笼

网页:

①《幼儿手工制作灯笼》: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fa4125ac8f3eae28ac709202.html

②《 终于找到了几个简单的花灯制作方法》:http://jzb.com/bbs/thread-1290183-1-1.html

③《简单灯笼制作方法》: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6b1823094ebbdaba58e15980.html

④《手工灯笼制作方法 简单可爱纸艺灯笼的做法》:http://www.rouding.com/chuantongshougong/zhidiaozhezhi/138296.html

⑤《灯笼diy》:http://www.rouding.com/jieriDIY/denglong/

视频:

①《如何用纸杯制作国庆灯笼》:http://baidu.ku6.com/watch/05471595045239777827.html?page=videoMultiNeed

3、端午节之包粽子

网页:

①《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915fc4142e94ca51394b208e.html

②《怎样包粽子-超详细分解步骤图--吉祥如意八宝粽》: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84b4f565368ad560f6da32a4.html

4、万圣节之南瓜灯

网页:

①《万圣节南瓜灯》:http://www.xiachufang.com/recipe/100033595/?ref=alading

②《有趣的万圣节纸艺南瓜灯手工制作教程》:http://www.rouding.com/life-DIY/jieribaike/25941.html

游戏:

《万圣节南瓜灯制作》:http://www.3366.com/game/83063.shtml

5、情人节之玫瑰花

网页:

①《皱纹纸玫瑰花手工制作教程》:http://www.zhidiy.com/zhimeigui/3595.html

②《玫瑰花的手工制作方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43b0d0100yq09.html

视频:

①《手工制作玫瑰花 DIY制作玫瑰花 情人节玫瑰花》:http://v.ku6.com/show/2gCyByd4RdkTE3m3.html

②《手工制作玫瑰花步骤》:http://www.56.com/u28/v_MTEwNTU4Mzc3.html

五、思考题

1、试从中西节日的庆祝方式对比两者的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异同的根源。

2、请再举例找出中西节日文化还存在哪些异同。

六、参考文献

[1] 刘竹. 节日文化与精神补偿论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 33.

[2] 张承平, 万伟珊.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66.

[3] 陈莹. 国际汉语文化与文化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52-55.

[4] 汪德华主编. 中国与英美国家习俗文化比较[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42-258.

[5] 房泽庆.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8.

[6] 吕雯雯. 中西传统节日饮食中的文化差异[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8 (S1): 112-114.

[7] 张校华.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标注


[1] 刘竹. 节日文化与精神补偿论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 33.

[2] 张承平, 万伟珊.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66.

[3] 陈莹. 国际汉语文化与文化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52-53.

[4] 陈莹. 国际汉语文化与文化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54.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