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梵剧,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但唯有中国历经变革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之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戏曲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下逐步发展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潮流中的社会变迁,从此上溯,可略窥中国人的历史,可谓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戏曲又展现出新的独特的魅力,但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同时,受西方“drama”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话剧”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内容。
关于戏曲的研究,十九世纪以前一直是薄弱环节,在传统史学和文艺观念支配下,经学、史学、文艺学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其中的戏剧学却相对受到了冷落。二十世纪初,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学界开始把“戏曲小道”作为文学正宗进行研究。学界普遍认同戏曲研究的开山大师是王国维,他1913年所著《宋元戏曲史》则被认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但其实,在王国维前七十年,已经有清人姚燮写了《今乐考证》对戏剧起源、流变、体制、音乐、脚色、搬演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但在1932年这一长期被淹没的著作才在宁波书肆被马廉偶尔发现,并于1935年由北京大学刊印行世。但通常,学界仍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作为戏曲史学的奠基之作。关于戏曲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涵盖了于戏曲的方方面面,如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戏曲的艺术审美特征,包括剧种、舞台、化妆、服装、唱腔、语言以及戏曲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文化价值、东西方戏剧的联系对比和戏曲通史的研究等。
张庚在《中国戏曲》中说:“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这里所说的戏曲史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叶长海指出:“在王氏的《宋元戏曲史》中,‘戏剧’和‘戏曲’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戏剧’是一个表演艺术概念,是指戏剧演出;‘戏曲’则是一个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性与音乐性相结合的曲本或剧本。“又说,今日之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体系的泛称,乃是“本世纪内数度变化”的结果。谭霈生说:“在现代中国,‘戏剧’一次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又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诸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等。”[1]概括说来,中国戏曲只是现代戏剧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中心,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中国现代的戏剧一般是指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两种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可以说相对晚熟,到宋元时才形成完整形态,但其源头却很久远。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学界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共识。一般有以下三种说法:
歌舞是戏剧的一个重要元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源于原始歌舞,远古时代人们用歌舞来表现狩猎、战争等生活。为取悦神灵,人们以跳舞和口唱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并有戏剧性极强的装扮活动和化身表演,而且大多数“人物”(神)的生平事迹作为仪式活动的脚本。这种表演中蕴含着鲜明的戏剧因素。巫以歌舞沟通神灵,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育德(1996)也称之为娱神说。中国古代巫和舞的关系密切,涵盖原始歌舞、图腾歌舞、宫廷歌舞、祭祀歌舞、歌舞戏等。[2]赵建新(2008)也称巫觋(歌舞)传统。
赵建新(2008)称为俳优(言语戏谑)传统,周育德(1996)称之为娱人说。
春秋、战国之际,除了巫觋,又产生了专门供人娱乐的俳优。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要之,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优,有“倡优”、“俳优”之分,前者以表演歌舞为主,后者以滑稽讽刺诶朱。一般认为“优”是最早的职业演艺人,优孟就是著名的优人,被有些学者视为中国最早的演员。
早在戏曲正式形成之前,傀儡戏就已普遍流行。傀儡戏,用人体的替代物——傀儡从事演出活动。《史记·孟尝君列传》:“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这说明先秦时已有木偶和土偶了。胡说古代葬礼中用来殉葬的“俑”,也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的关系。傀儡戏包括木偶戏和皮影戏。木偶戏发展大致有以下三种:其一是汉代木偶戏,三国时期马钧曾经制造出木偶,能表演各种技艺。唐朝时据记载也有木偶用于演出玩乐,动作栩栩如生。宋朝时期则有仗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到了元、明、清之际,傀儡戏就更加流行,这种对于傀儡戏的称呼直到近数十年来才改为木偶戏。二是宋代的乐队,表演者常常戴面具,节目有《耍和尚》、《瞎判官》。三是肉傀儡,一般是幼童在大人托举之下表演各种技艺或戏剧。
皮影戏与木偶戏同属傀儡戏,但皮影戏出现于宋代,即“悬丝傀儡”,与木偶戏相比出现较晚。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还称其未“皮猴戏”或“纸影戏”等。
百戏这一名称始于汉代,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是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技艺的概括,是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百戏在汉代最为兴盛,又称“角抵戏”。角抵戏是百戏集演中的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表演,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跤即源于此。
参军戏得名于表演角色,参军属于官职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关于参军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赵书》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延投靠后赵石勒的军队,做了一个参军。周延虽然官职很小,只是一个馆陶领,但他私下却贪污了官府丝绸、绢布数百匹。后来他被人告发,但石勒并没有定罪于他,只是每次集会时都会让俳优戴上头巾,穿上黄娟单衣进行表演,表演时会有一人问:“你是什么官,为什么在我们中间?”一人回答:“我本来是馆陶令……”一旁又有人说:“当官不为百姓不为社稷,中饱私囊,才沦落到这般地步。”这种表演经过传播,成为一种表演形态,称为“参军戏”。另一种说法是源于汉代馆陶令石耽,两种说法大同小异。参军戏中,参军已并非官职之名,戏中角色。参军戏的人物只有两个,及参军和仓鹘,参军指被讽刺和嘲弄一方,仓鹘则对参军进行戏弄。
杂剧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晚唐。宋代出现的杂居标志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北宋时期的杂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了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如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目连救母》是其中的精彩内容。宋杂剧角色在演出过程中也会根据人物角色和分工形成特定的称谓。
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院本与元杂剧名异实同,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太多区别,但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的文学主题。但是,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用北曲演唱,通常为四折为一楔子,“折”指剧本的一个段落,每折用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因此又称“北曲四大套”;楔子是另外添加的简短的独立段落,可放在在开头导入,也可放着折与折之间承上启下,也可以作为尾声出现。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唱。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净。
元杂剧和元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元代的兴起形成,也随着元朝的灭亡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元杂剧已经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成熟的文艺戏剧,为区别于同时代的“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戏或戏文。南戏诞生于北宋、南宋交替之际。随着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逃到永嘉(今温州),永嘉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北民间艺术更好融合,“永嘉杂剧”作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诞生。南戏没有固定模式,时间和空间靠唱、念和舞蹈进行转换,以人物的上下场为界,称为“出”。南戏舞台上,出现了“生、旦、净、末、丑、外、贴”等角色分制。这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且完备的行当分配制度。
元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传奇”一词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自明代以后,则多指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种的脸谱色彩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昆曲发源于昆山腔。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代,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代,昆曲舞台艺术也在清朝中期发展成熟。在演出形式上,全本传奇演变为折子戏。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强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它在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京剧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人视京剧为国粹,国际上也将京剧看做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东方歌剧”。
清初,北京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和京腔(弋阳腔)。乾隆以后,昆曲逐渐衰落,京腔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京剧是四大徽班( 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会、演变而成。“京剧”之名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
新中国成立前,京评曲三分天下,是人们主要的娱乐项目。但是现代中国,娱乐项目精彩纷呈,京剧虽为国粹,但也逐渐成为小众的艺术。
除国粹京剧外,中国还有三百余种地方戏曲,各有特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为武打戏曲剧种。
(一)越剧
越剧有“全国第二大剧种”,诞生于20世纪初期,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优美,表演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二)豫剧
豫剧俗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因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豫剧节奏明快、欢畅,多以梆子按拍,以唱功见长,多以真声演唱,文辞通俗易懂。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一部分爱情婚姻、伦理道德戏,如《对花枪》、《红娘》、《花木兰》等。新中国成立后,还出现了一批描写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
(三)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别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49年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四)川剧
川剧历史可以上溯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称为“川戏”,后来才称为“川剧”。川剧主要流行于在四川全省以及贵州、云南等地,成都和重庆是川剧的两大演出中心。川戏以特技见长,无技不成艺,如折子功、扇子功、变脸、钻圈、藏刀、吐火和打叉等。川剧特级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变脸。变脸常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用不同脸谱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
(五)秦腔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代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产生壮大,经历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古人曾有言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秦腔在表演上自成一家,角色行当丰富,舞台技艺也十分丰富,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抢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秦腔脸谱历史悠久,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
(六)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区的地方戏,流行于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弹簧。1914年易名“申曲”,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沪剧。
(七)粤剧
粤剧也称“广东大戏”,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粤剧之名则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南国红豆”也因此成为粤剧的一个美称。
(八)汉剧
汉剧早期称为“楚调”或“汉调”,清代中冶形成于湖北境内,辛亥革命前后,被正式定名为“汉剧”。
(九)评剧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地方戏,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前身是河北东部滦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东北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它的特点,创造出评剧的最初形式。后来,改进后的莲花落进入唐山受到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在这期间,又融合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改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
(十)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脱胎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为了适应当地观众需要做出改良,清道光年间形成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新剧种,这是最初的河北梆子。清光绪年间,河北梆子成为流行于河北全省的剧种,并在北京和京剧展开了剧坛主导地位的竞争。从1875年到1925年期间,经历五十年的兴盛期后走向没落。
(十一)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有些地区称“皮猴戏”或“纸影戏”等,发源于先秦时期。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化艺术,对现代电影很有启发意义,因此也被认为是现代“电影始祖”。
戏曲行当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参军戏中,宋杂剧、元杂剧、明传奇中行当逐渐增加。戏曲中,各个剧种都有不同的行当。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声腔是区分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戏分北杂剧和南戏两派,由于流传地域不同,逐渐形成昆山腔、戈阳腔、皮黄和秦腔等四大声腔。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剧种的重要因素。戏曲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它与戏曲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有密切的关系,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是一种与戏剧表演密切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的音乐。戏曲乐队中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由各种胡琴、月琴、琵琶、阮等组成。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由不同类型的鼓、板、锣、铙钹等组成。合称为“文武场”,或叫“场面”。“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进行伴奏,并演奏为配合表演而用的场景音乐。“武场”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此外,场次的转换、舞台情绪渲染等也都由“武场”承担。
传统文场乐器大致有京胡,京二胡,月琴,南弦(小三弦),笛子,笙,海笛(小唢呐)等。也有把云锣包括在内。随着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的创作,有的还增加了其它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阮等,甚至配置西洋乐器。
“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翁偶虹)。戏曲脸谱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早期脸谱比较单纯,清初以后多样化。现在脸谱尤指京剧脸谱。京剧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的脸谱体系,脸谱艺术基本完善。
代面、假面即指面具,面具本身不是脸谱,更不是为了戏曲而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面具之所以在古代出现,一是为了生存斗争,用以恐吓危害人类的猛兽之类;二是作为民族或部落成员相互识别的外在标志,是“图腾文化”的反映;三是作为装饰文化。
在戏曲形成之前,各种表演艺术中已经产生两种化妆方法:面具化妆和涂面化妆。面具妆来自原始社会的歌舞仪式。但面具的表情是固定化的,而且某种程度妨碍演唱,戏曲吸收改良后发展为涂面化妆。早期化妆比较清淡,清末新舞台兴起后,采用灯光照明,化妆色彩加重,化妆品也从原来的粉彩改为油彩为主。
戏曲服装,又称“戏装”或“行头”。戏曲服装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戏曲服装的穿着有严格规定,即所谓“宁穿破,不穿错”。
戏曲绝活,指在中国戏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技艺。水袖功、手绢功、帽翅功、翎子功、甩发功、把子功、髯口功、甩僵尸、耍牙都是戏曲中常见的特技形式。
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戏曲演出的场所也随之变革。最初的戏曲表演场所应该是祭祀活动的地点,是露天的。汉魏时期的百戏场相当于戏曲舞台的出行,隋时出现了“戏场”的场合。唐代娱乐场所更加丰富,有歌场、戏场、变场、道场等。北宋、金、元、明时期,戏曲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辅。元代开始在宫殿里兴建永久性的戏台。清代是戏曲舞台发展的鼎盛时期,并融合了西方剧场的元素,形成新型的戏院或说剧场。
古时娼、优部分,戏曲艺人被称为娼优乐户。乐户,名称始见于南北朝时北魏,来源于罪人的家属。唐高祖时,对乐户的管理由乐府改为教坊。唐玄宗时,设立“教坊”,管理宫廷雅乐以外的歌舞、百戏、俳优的教习和演出事务的官署。洛阳、长安各设有左右教坊,即外教坊,另设于宫廷中的内廷教坊,梨园即属内教坊。李隆基精通音律,戏班机构-梨园,人-梨园弟子,戏曲界-梨园界。戏曲艺人把唐明皇尊为“梨园神”或戏剧圣人。
梨园之名,最早见于《旧唐书》。唐中宗时,梨园只是皇家禁苑中果木园里的一个部分,与枣园、桑园、樱桃园并存。果木园中设有供皇家、贵族、大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在唐玄宗手中,梨园是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宫廷的高级别乐舞演出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集舞蹈、音乐、戏曲于一体的培养训练艺人的综合性艺术机构,天子被诸家散乐称为崔公(崖公)。
作为现代中国戏剧内容之一—话剧,是20世纪的西方文明舶来品。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话剧被带入中国,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组织的戏剧团体春柳社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1907年6月,春柳社演出来了《茶花女》片段,初次使用了纯正的话剧形式,这个时期是中国早期话剧形成时期。随后,中国话剧又经历了五四时期的现代话剧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日臻成熟,契合当时时代特征,出现了左翼戏剧和抗战戏剧。第四个时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话剧,多取材于抗战题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出现了一批以歌颂新中国的话剧作品。文革以后,中国话剧重新活跃。
(一)视频欣赏:
(二)图片欣赏:
戏曲欣赏及脸谱制作
郭梅.《图说中国戏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苏琼.《图说中国戏剧艺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廖奔.《戏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陈伟. 《西方人眼中的戏剧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
[1] 《中国戏剧史》徐暮云撰 躲斋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中国戏剧简史》,张建新,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