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思想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
1.中国教育重同一性,西方教育重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在群体文化中,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人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因而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决定了中国教育天然地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即用统一的内容、方法、进度、单一评价机制“生产成品”。教育毫无生气,窒息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中国,一堂课上得好的标准是:教师讲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则认真听讲、细做笔记,回答提问态度谦虚,甚至连学生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貌似规范、紧凑,实则缺乏内在感染力。过于追求同一性和规范性的中国式教育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激活学生的活力,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西方学校的教学氛围自然灵活,较少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强制规范和统一要求,在教与学的设计、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会感到轻松与自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中国教育重持久稳定,西方教育重变革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的时空关系是固定、静态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止的。中国文化“求久”、“拒变”的特性压制了国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经世济用的教育观和学术价值观。中西方教育在对待基础知识和教育改革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差异。中国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基础知识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基础知识并不是僵化的、凝固不变的。与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极不相称的却是我国停滞不前、呆板得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课程设置多年来一成不变,教材内容十几年大同小异……这使得中国教育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
西方个体文化鼓励独特、有创见,激励和促进个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西方人看中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喜欢新奇且富于创新和冒险精神,随时都会弃旧图新。这种喜变、求变、善变的文化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教育不断改革、不断向前。
3.中国教育重权威,西方教育重平等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儒家伦理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并构成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传统文化中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中国教育传统历来提倡“师道尊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等级、权威观念,使中国教育必然携带着强制和暴力的色彩。主要是指以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知识专制和文化霸权。说一不二,不容置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灵魂上的蹂躏。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他们变得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创新意识。
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平等是西方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平等观念的制约。追求平等的文化心理折射在教育上,西方教育理念认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学生的向导和平等交往的伙伴的角色。西方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其内在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西方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二、教育观念的差异
1. 学生入学的方式不同
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考试,而且很多是一卷定终身。考试本身并不坏,但一卷定终身不好。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扼杀了许多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那么国外学生是如何进高校呢?以美国名校为例,一般要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参加SAT考试,但考试压力不大,因为一年有 7 次考试机会。二是高中实行学分制,至于你是三年学完还是五年学完都可以。三是中学考试的平均成绩要达B。但这不是单单看期末成绩,而是平时的成绩也要算入在内。四是考大学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性的推荐信。五是学校个别面谈。这就是国外很多名牌大学的“五关”。另外,国外的大学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所以选择大学还是要与自己的能力相配。
2.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办学定位,对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
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各家的定位却不一样。同时,不同学科对学位的要求也不一样。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培养出多少硕士生和博士生。据统计,我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 16 万聘请高级技工,却没人响应。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高等学校结构,使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3. 学校的内部结构不同
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校却趋于雷同。对复旦或者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教学的方向不能多,但横向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可以多。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比如哈佛大学早就规定,学生入学后都要先学七艺,即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后又加上语文、人文、社会、自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可以具备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通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而学生分专业是大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
4. 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不同
在国外,很多世界一流的高校,例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有很多教授的手下都有 10 个、 20 个研究生在拼命地干活。为什么他们这样拼命地干活呢?因为如果他们不好好干活,第二年就要被淘汰;如果努力干活的话,就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前途:第一,拿到大学的文凭,这张文凭的含金量是很高的;第二,能够参与世界前沿领域的科研工作。而我国的研究生呢?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活艰难。国家给予的研究生待遇偏低,在不少城市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这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更显得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老师也不敢给他们出难题,三年保证毕业,出一个小题目做做,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压力。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5.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在世界上优秀的学校里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他们很早就实行了导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牛津大学也有句妙语:“导师对学生喷烟,直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人无全才,但人人有才,“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在“以人为本”方面的另一个明显不同是,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投入比例上的巨大差异。1998 年,剑桥大学的科研经费为 1 亿英镑,合13亿人民币;复旦大学当时的科研经费是 1.3 亿人民币,为其 1/10。但是剑桥科研经费的 90%是用在人员的工资上,仅用 10%购买设备,而复旦的全部科研经费几乎全用在了仪器设备上。试想两校的设备费几乎相等,都有一个相似的实验室,两者的设备也差不多,但剑桥是从世界范围招聘人才,拥有 11 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两者的科研能力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当然就不一样。
6. 师资的来源不同
我国高校的师资多数是学术型的,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很多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哈佛大学的教授绝大多数是从世界范围招聘来的。对于社会科学、工学等应用科学,很多教授来自政府机关、企业部门。例如,耶鲁大学的工学院院长原是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商学院院长原是美国商业部长,就连原美国副总统戈尔也可以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他们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资源,他们能发挥一般教授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人们的眼光里,教授、院长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从部长、副总统到教授、院长,一点都没有降低身份。
参考资料:
鞠淑范,中外教育观念的差异和比较[J],教育探索,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