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为世界建筑体系中重要的一支,与欧洲建筑、阿拉伯建筑一起,成为世界建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的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而其影响也播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汉字圈的国家,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开花结果。
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历史悠久,散布区域辽阔。可以说,中国建筑的个性即是中华民族之性格,它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和品格。根据梁思成先生的观点,中国建筑具有如下的主要特征:
在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1.以木料为主要构材;2.历用架构制之结构原则;3.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4.外部轮廓之特异,具体体现在翼展之屋顶部分、崇厚阶基之衬托、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院落之组织、彩色之施用、绝对匀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用石方法之失败——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及垫灰之恶劣。
在环境思想方面,1.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2.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3,看重布置之规制;4.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早期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作补强。唐代以後中国木构建筑步向成熟,全木构架普及,以榫卯结构连结构件。中国木结构建筑地域特色浓厚,朝代更替带来的一代新风与民间地方手法互相影响,南北建筑特色分明。清末民国後主流建筑被西式建筑取代。
发展阶段
创立时期:周至春秋战国(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
成熟时期:秦汉(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
融汇时期:魏晋南北朝(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时期、早期歌特时期)
延续时期:宋辽金元(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歌特时期)
停滞时期:明清(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艺复兴之後)
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
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其缺乏。先民因地取材而有“筑土构木、建房架屋”,大致有以下的三种形式,即杆栏式:长江流域,潮湿多雨,人居楼上因地制宜;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伞架方式,圆形结构;夯土墙:奴隶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制度有关。
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年)
两汉时期的百余年间是中国建筑的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其活跃,史籍中有关建筑的记载也颇为丰富,建筑的机构形状可以通过历史遗物来考察其大略。不过,现存的真正的建筑遗物,仅仅是一些墓室墓阙,其他都是间接的材料,像是明器汉刻之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90年)
当时虽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但是宫殿和佛寺的建筑活动扔极为澎湃。南朝建筑遗物无存,也不像北朝建筑能从敦煌壁画及佛教石窟得知其形像,只能从少量墓葬壁画及经百济传于日本的飞鸟时代建筑样式来间接推断其形像。一般认为,南朝建筑因为气候湿暖,夯土容易湿埳,因此比北方建筑更早摆脱土木混合结构承重,早期南朝技术上亦较为先进,成为北朝建筑模仿对象。南朝建筑木构建多数外露,无夯土墙包裹,风格秀美劲挺。史载南朝建有大量佛塔,多为类似日本飞鸟时代的法隆寺五重塔,以塔心柱为中心,四面围有井干壁斗拱铺作层的楼阁式纯木结构塔。南朝建筑传统与北朝回异,宫殿正殿好用双数开间,承汉魏之习。《通典》载宋建太庙正室十四间,东西储各一间合十六间,《通志》亦载有十二间明堂。另外,日本法隆寺中门亦作四开间,可为旁证。南朝建筑多涂为赤白,木构建涂朱红,墙壁、拱眼等刷白灰。部份奢华佛寺如建康同泰寺,以赤石脂泥遍刷红色。立柱多用梭柱,亦有八角柱等制。柱用料多为木材,亦有宫中载用黑石雕刻涂金或用铜柱等制。
隋唐时期(公元590——906年)
隋代统一全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隋初,文帝杨坚休养生息,经济发展迅速。至隋炀帝,建筑大兴,如仁寿宫等离宫别苑纷纷营建,游幸江都更建立大量行宫,劳民伤财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建筑技术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评隋代宫室营造太奢,烧毁部份建筑如洛阳则天门,可见隋代宫室十分华丽。隋代建筑除砖石塔外已无遗传,其形像可从墓葬壁画,敦煌壁画及出土明器可见一二。
初唐承隋风,贞观之治时国力大大提升,建筑文化南北交融,得到较大发展。初唐早期最大规模的营造活动首推建於龙朔二年的长安大明宫。武周篡唐後,大兴营建,於东都洛阳建明堂,方88米,复原高约86米,体量极大。遗址发掘後复原为全木构建筑,非早期夯土承重结构,可见当时木构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唐代初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初唐建筑样式亦通过中日交流传播日本,日本建筑史学称为白凤样。
隋及初唐建筑斗拱多在柱上立栌斗,上承一拱一枋扶壁,柱间以双层不出头阑额连结成为纵架。出挑斗拱多为单材,偷心造,最多可作双抄单昂三出跳。最外跳承令拱不出头,梁尾不作出跳,垂直截平不作耍头状。补间铺作多为单补间曲脚人字拱,鸵峰或蜀柱。立柱有用梭柱,圆柱,方柱及八角柱等例。隋及初唐早期木构建筑构架未能完全脱离土木混合结构,大明宫含元殿及麟德殿等大体量建筑均使用厚承重墙。屋面檐口曲线柔和,起翘不明显。隋代部份歇山屋顶仍使用汉魏早期两段式做法,亦有连为一连续举折曲线例子,为并行做法。用瓦多为灰色陶瓦,宫署建筑多用渗碳磨光的青掍瓦,多用莲纹瓦当。宫殿建筑多用绿琉璃瓦作剪边,亦偶见黄琉璃瓦或三彩瓦。正脊两端施鸱尾,初唐鸱尾形状简洁,末端较向内弯。木构构件多遍刷赤白,部份建筑外部施有彩画。
开元之治後,唐代国力到达顶峰,建筑技术亦快速发展,这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是空前的。斗拱结构趋向成熟,从敦煌壁画可见,转角三向出跳问题已经解决,出现逐跳计心七铺作重拱造,补间出跳等形式。出跳亦最多达双抄双昂四出跳。令拱开始交出耍头。扶壁仍用一拱一枋,如初唐之制。唐代的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蔚为大观。
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1280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的艺术开始倾向华丽细致,到了宋代中叶以后,就更趋向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都注重宫殿的营建,虽然当时的宫殿都已毁尽,但是佛寺殿宇中的现存者,还是在华北各地散布着,尤其是塔幢,数量繁多。金代建筑承继辽代北方建筑传统,但揉入纤巧的宋风,使金代建筑比辽代建筑更为秀丽,缺少辽代建筑的雄浑。金代建筑构架大量使用减柱造及移柱造,典型例子有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建筑规例谨慎,遵循着旧制的途径。这一时期的建筑实物遗留甚多,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的重要资料。
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1912年)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这一时期建筑传统仍沿袭古制。到了明清之交,开始有西藏样式的输入,更有传教士输入的西洋样式。元代建筑大木铺作层进一步简化,用材比两宋建筑进一步缩小,补间铺作已超过宋式两朵之限。元代北方建筑好用未经加工的原木构件,常见使用弯曲的大梁。元代南方建筑承南宋地方传统个别发展。江浙地区五山十刹等大型佛寺式样继续影响日本禅宗样建筑。
明清时代对封建等级有更系统的规范,同时明清也是官式建筑走向程式化的时代。官式建筑斗拱的用材在明中叶大为缩小,攒当增加,一间往往使用多于五攒补间。相应斗拱的结构出挑承重功能变得可有可无,沦为纯装饰产物。屋面亦由宋式的先折后举改成先定举高再定每架高度,令屋面比前朝更加陡峭,补偿斗拱萎缩所缩减的高度。另外,大量使用推山延长正脊,令屋顶曲线与前代有所不同。官式建筑多使用和玺彩画及旋子彩画,以龙及几何图形作母题,亦更趋向程式化。明中叶以后官式建筑趋向定型,大木结构发展缓慢。
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
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直到欧美建筑陆续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拓其市场,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也开始活跃起来与之相抗衡。自此以后,建筑师对于设计的样式,都会有时代和地域的考量,不再是惟传统是遵。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归总起来,南方江南地区、广东沿海地区和四川一带的园林较富特色,于是便有了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之为北方园林。
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指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古园。现存著名园林有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佛山梁园,人称“岭南四大名园”。岭南气候炎热,日照充沛,降雨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岭南花园的水池一般较为规正,临池向南每每建有长楼,出宽廊;其余各面又绕有游廊,跨水建廊桥,尽量减少游赏时的日晒时间。其余部分的建筑也相对比较集中,常常是庭园套庭园,以留出足够的地方种植花树。受当地绘画及工艺美术的影响,岭南园林建筑色彩较为浓丽,建筑雕刻图案丰富多样。
蜀中园林
四川虽地处西南,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那里的园林亦源远流长,富有自己的特色。蜀中园林较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一些名园往往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联系在一起。如邛崃县城内的文君井,相传是在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开酒肆的遗址上修建的,井园占地10余亩,以琴台、月池、假山等为主景。再如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眉州三苏祠、江油太白故里等园林,均是以纪念历史名人为主题的。其次,蜀中园林往往显现出古朴淳厚的风貌,常常将田园之景组入到园内。另外,园中的建筑也较多地吸取了四川民居的雅朴风格,山墙纹饰、屋面起翘以及井台、灯座等小品,亦是古风犹存。
北方园林
北京是中国北方城市中园林最集中之处,其中很大部分是古代皇帝的花园。这些皇家花园在建造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模宏大,建造精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
另外,北方还保留了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古园,如山西新绛原绛州太守衙署的花园(古称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至今还丘壑残存,是中国留存最早的园林遗址。再如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山东曲阜孔府铁山园等,亦均是北方纪念性园林中的代表作。一般说来,江南园林比较典雅秀丽,岭南园林比较绚丽纤巧,蜀中园林则比较朴素淡雅。
园林分类
1.皇家园林
早期苑囿,主要放养动物,以后逐步发展成工作、生活、游玩相结合的花园。按照其所处的位置和规模大小,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最小的苑囿是利用宫城禁地之中的小块空地,堆叠些假山,种些树木而形成庭院式的花园。位于北京故宫最北边的御花园,便是这类花园的典型。除了御花园外,故宫中还有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花园(即乾隆花园)等,都是点缀在一片黄色琉璃瓦海洋中的绿洲。宫内苑囿面积均不大,又受到了轴线影响,布局较为规正。
(2)第二类是宫城近旁的苑囿。这类花园往往利用自然的水面或小山营建而成,规模较大,又离宫城较近(常常在皇城之内),游赏方便,很受帝王重视。历史上三国曹操在邺城建的铜雀台苑、隋文帝长安的大兴苑等均是。明清北京皇城内的北海及西苑(即今中南海),也是这类花园。
(3)大型山水苑囿。宫内小花园和宫外苑囿,均处在繁荣的京都之中,往往要受到城市环境的限制,常常不能满足帝王们恣情山水的欲望,因而便在京郊或更远处寻找有山有水、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造园,有的甚至将真山真水包入花园,这就是大型山水苑囿。历史上汉武帝的上林苑、唐明皇的骊山离宫、直到清代京城西北郊的三山五园,都属于大型山水苑囿。现存最完整的山水苑囿有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分区明确是山水苑囿的一大特点。君王后妃既要在里边处理政事,又要玩耍戏乐,甚至在园中建造模仿一般城市的商业买卖街景。这些不同功能的景点,在山水苑囿中往往相对集中,形成了很有特点的各种景区。大型苑囿紧靠大门之内,一般均设立宫区。虽然宫区在苑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造花园终究是为了游园赏景。人们进入颐和园,最感兴趣的还是昆明湖的碧波绿岛和万寿山上绿树丛中露出的红墙黄瓦。游避暑山庄,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区和山地的自然美景。因此,提供人们欣赏游览的广大而又丰富的苑区,是苑囿园林的真正重点。
2.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与皇家园林一样,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类别,它代表了民间住宅花园的精华,在园林史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历史上,文人花园数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影响很大。文人园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囿那种宏大壮丽、摄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
镇江焦山是一座处于长江中的小岛,环境特别幽静。山半腰有座别峰庵,娟小玲珑,四周绿树翠竹相映。庵中有两间书斋,曾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读书处。门旁挂有画家手书的一副楹联:“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在板桥看来,好的居住环境并不在于大和多,而是要有诗意,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以雅胜大,以少胜多。这“雅”和“少”,便是文人园林的主要特点。
在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知识分子最好的出路是入仕做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的经济状况只是中等,因而他们的园林大多是位于自己傍宅的空地上,占地不大。这从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古代园林艺术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
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收到笔少气壮、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
文人园林的景色,大多比较雅。这里的雅,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这一风格的获得与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琐的艺术原则密切相关。除了山水景致之外,文人园林的建筑装修和小品也十分雅致、朴素。
文人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的密切结合,即所谓“游”和“居”的统一。古人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留园,是苏州一座著名的文人私园。它大致可分为中、东两部分。虽然这两部分主要景色不同,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游”与“居”的结合。
3.寺庙园林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又一大类。从园林学上讲,它并不是狭隘地仅指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所附设的园林,而是泛指依属于为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服务的建筑群的园林。在中国古代,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较为复杂,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建筑类型,它们一般均带有园林,也带来了寺庙花园的多样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诗人杜牧的这一名句,不仅写出了南朝佛寺的繁盛,而且也点出了寺院环境的优美。大江南北的山水名胜之地,几乎被佛堂伽蓝占尽。今天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的中国各大小名山,几乎山山有古刹,有人曾用“园包寺,寺裹园”来形容这些寺园美丽的风景。
“园包寺”即寺庙融化在山水风景之中;“寺裹园”即寺内又建有若干小园林,供香客游人欣赏。著名的杭州灵隐寺就是如此。即便是处于繁华城市的寺院,僧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在空地上植树点石,建造小园小景,有时还买下附近荒废的园池,略加修复,成为附属于寺院的独立花园,如苏州的戒幢律寺、上海的龙华寺、广州的六榕寺等,无不如此。
祖宗崇拜是中国古代的又一普遍文化现象,在各地名山大川风景区,常常设有纪念古代名人贤士或者民族英雄的纪念性建筑,如杭州岳庙,成都、襄阳等地的武侯祠,成都杜甫草堂,陕西杜公祠,绍兴南郊的兰亭和王右军祠等,是为纪念岳飞、诸葛亮、杜甫、王羲之等历史名人而建的,实际上是另一种类型的宗庙建筑。
寺庙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某些综合性公共园林的性质。为了接待一些香客和游人的游览,一些寺庙常设有生活起居和娱乐的设施。有的庙园中设有客房,以便读书人攻读或来往过客借宿。
4.邑郊风景园林
邑郊风景园林是泛指位于城邑郊外,利用原有的天然山水林泉、结合山水的治理建设、适当加工改造而成的园林风景区,是以自然风物为基本骨架、城邑居民共有的公共游览区。它们在使用性质上很接近现代公园,在规划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古典园林顺应自然、美化自然的传统,是城市园林和名山胜水风景区中间的一个过渡。
邑郊风景园林的第一个特点是近城,一般都位于城郊附近二三公里之内。保存至今的这类园林,如苏州的石湖和虎丘,扬州的瘦西湖,无锡的锡山和惠山,南京的钟山,镇江的南山,兰州的皋兰山,肇庆的鼎湖山和七星岩,广东惠州的西湖,安徽阜阳的西湖和杭州的西湖等。其中如杭州西湖,紧靠市区,一到湖滨便可看到水光潋滟的水面。无锡的惠山和锡山、南京钟山也迫近城根,甚至在城内也可观赏到它们的景色。造园名著《园冶》在谈到园林选址时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正是总结了这类园林方便游览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邑郊风景园林的发展要比其他园林慢。直到两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业、手工的繁荣,邑郊风景园林才兴盛起来。
确切地说,邑郊风景园林是一个由许多单个园林(如寺庙园林、私家园林和苑囿)加上山水间公共的游览地组成的一个集合体。构成它的主要因素是山、水、园、庙等。那里既有青山绿水、洞壑溪泉、花草树木等自然景,又有亭台楼阁、危磴曲径、仙祠古刹、精舍浮图等人工创造的景致。它有比一般园林大得多的风景地域范围,又有众多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商业网点,因而它的开发和建设也要复杂得多。
邑郊风景园林占地大,具有开阔的赏景视野,这就为远距离欣赏山林溪泉、亭塔楼阁的整体气势和阴晴雨雪的变化创造了条件。与城市园林相比,邑郊园林风景有着更多的层次,更丰富的变化。在这些山水园林中,山石、林木、泉池,建筑等最基本的、实的造园景物常常能和大自然中一些活的、虚的景观如日光阴影的转换、风起云涌的气候变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动静结合、虚实相济的迷人景致。
历史和文化内涵较丰富是邑郊风景园林的又一个特点。多数园林特别是其中著名的风景点常常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改造、经营和积累,经过好几代文人、画家的题咏和描绘,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这也是某些著名风景园林经久不衰、游人拥集的重要原因。邑郊风景园林的历史文化因素还反映在园林景区的题名上。为了使园林美景代代相传,也为了与其他城市比美争胜,古代一些城邑往往邀请一些本乡知名文人画家和乡绅一起对邑郊园林的主要景色进行品评命名,最后以“八景”“十景”的形式来概括出当地风景园林的主要美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皇家园林, “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私家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4]
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中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等。
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中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