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埃及工作期间,曾数次观看过尼罗河泛滥节庆祝活动的节目表演。这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一般持续三四天,节目多彩多姿,节目包括尼罗河乘船游览、水上飞行表演、泛舟、冲浪、彩车游行和河神娶亲等等。不过,庆祝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为河神娶亲。在白天的庆祝活动中,扮演河神新娘的少女是观众注意的中心。笔者在尼罗河畔的子午线饭店见到了这位“河神新娘”,她戴着泛金黄色的彩箍头饰,秀发披肩,身着蓝色长裙,黄色披肩上点缀绿宝石,束着绣有花纹图案的腰带。她被一群饰侍女的姑娘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穿过观看庆祝活动的人流,许多人都挤上前去,争相同她合影留念。
晚上,我们应埃及旅游部的邀请,在开罗市中心以南7公里的法老村观看了河神娶亲的表演。大概是出于增强艺术效果的缘故,表演选择在夜里进行。那天晚上,黑沉沉的夜色把尼罗河与天空融为一体,远处的背景是万家灯火,芦苇丛在微风中摇曳,河中心的一条船上,灯火高低明灭,彩光闪烁。一群“奴隶”手举火把,映照着在船中正襟危坐的“法老”,“侍卫”们端来祭品,侧立两旁。身着彩色绸服的舞女拖曳长裾,和着乐声,跳起弥漫神秘色彩的舞蹈。伴奏的乐声减弱时,一位身着素袍,头戴金冠,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在众人簇拥下,轻移莲步,款款走到船中央,跪拜“法老”。然后起身跳告别舞,只见她扭动腰肢,轻舒纤指细臂,舞姿柔美,动人心弦,彩灯的光束追踪着少女,不停地照射着她窈窕的身姿。舞毕,几名健壮的“武士”将少女举过头顶,在“神职人员”的诵词声中将她抛入河中。只听“扑通”一声,灯火嘎然而灭。自然,这只是表演,但艺术效果不菲。投入河中的也不是少女本人,而是替代的蛙人。由于灯火嘎然而灭,足可以假乱真。表演结束后,一应宾客登上埃及旅游部豪华的“水晶船”,聆听节奏鲜明的阿拉伯音乐,领略尼罗河中泛舟的韵味。
不同的历史文化往往有某种相似之处。我国战国时代有过河伯娶妻的故事,而远在万里之外的古埃及的河神娶亲似乎也如出一辙,二者的共同点是古人局限于对大自然的认识,讨好河神,为人民造福。古代埃及的河神娶亲,乍听起来与我国的河伯娶妻有点相似,但娶亲的直接目的却截然相反。我国古代的河伯娶妇,目的是为了使河伯来年不再兴风作浪,残害黎民;而埃及为河神娶亲,则是企盼来年河水再次泛滥,淤积大量沃土于尼罗河三角洲,以方便农民种植庄稼,确保五谷丰登,人民康泰。
埃及 | 中国 |
埃及河神娶亲是为了企盼来年河水再次泛滥。 | 我国古代的河伯娶妇,目的是为了使河伯来年不再兴风作浪,残害黎民。 |
信息来源
康兴平著,埃及风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第124页标签: 尼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