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是德国一家公司的主管,在谈判结束后,邀请中方代表团到餐厅吃饭。为了方便入座,他亲自在每一个座位的前面放置了一个名字牌。由于这位主管对中方的一位技术人员十分感兴趣,就把他安排在了自己的旁边,以便在吃饭的时候能跟他好好聊一聊。就在这位主管一切都安排就绪之时,一位中文翻译过来,没有经过主管的同意便把座次调整了一下。这位主管大惑不解,上前询问。这位翻译淡淡地说:“在我们那里都是这样搞的。主次座位一定要分明。都是有讲究的。”这让Felix十分懊恼,为什么座位的排序还要这么讲究呢?
在和德国人经济往来中,德国人反应比较多的是中方的效率问题。当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延长时间。这时候德国人就不理解了,其实这时中方正向上级请示或者商讨,等领导决定了以后才会予以回复。这反应了中国人的等级取向,“下级服从上级”观念深入人心。基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一理念,一般下属对上司不会提出异议或反对,认为做决定是领导的事情,不属于下属的权限范畴,这种由等级取向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常常被德方误解为无工作积极性和无创意性的表现。这个案例中翻译的举动则从座位安排上体现了这种等级观念。主次分明,主客分明。主人坐在哪里,客人坐在哪里,职位高的人坐在哪里,职位低的人坐在哪里,这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德国人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通常表现为在会上决策时不分上下级,积极参与,从自己的角度对决策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案例中中国人出于等级考虑的行为竟也让标签为死板的德国人也觉得过于死板,不能接受。在德国人眼里,人人平等,没有什么职位高的人就该被众人捧着的一说,当然也没有餐桌上谁该挨着谁坐的规定。
顾史佳《浅谈经贸领域中的中德文化差异》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