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朋友乔纳斯回国后,分外怀念在中国交换时认识的好友谢雅,于是便写信询问她的近况,并在信中表示:“他近来参加了许多协会活动,从中受益匪浅,拓展视野,并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国有类似的协会吗?你有去参加吗?”谢雅回信说:“我加入了校内的社团,但没有参加这类协会;在中国这类协会是有一定资质的人士才能加入,并与政府企业挂钩,通常协会没有表达的自由。”
德国人常被人称作“协会积极分子”,从协会的数量来说,这个形象非常符合。德国共有五十多万个协会。从统计数据来看,每个德国人至少参加了一个协会。上世纪70年代是今日协会生活潮流的开始,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公民倡议和自助团体。如果它们能持续存在,就能够联合成为协会。“新社会运动”内部涌现出各种妇女、环境、和平及文化倡议组织。反核团体、同性恋者自助团体或者政治和社会活动协会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后者的成功范例如70年代成立的“无国界医生”和“绿色和平组织”。今日的环保协会中大约有40%成立于1976至1989年之间。这些“新”协会仍与“老”协会最古老的初衷,即人们希望在团体中找到安全感和简单社交空间。在中国,协会数量比较少,而且大多不是民众自发组织的,中国的协会多与政府和国企相关,协会常常不能自由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德国 | 中国 |
德国人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协会以保证自身的利益诉求 | 中国人的协会则是流于形式,普通大众并不能通过协会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
信息来源
网络转载,详见: http://www.deyinxiang.org/web/c_000000020003/d_4910.htm标签: 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