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是中国一家著名的通讯行业的项目经理。最近,他在埃及出差并担任一项大型工程的项目主管。在埃及当地,有一家建筑公司与他们合作。
在建筑工地上,他认识了不少埃及当地的中下层平民,他同情他们贫苦的生活。有一次,他要去集市买东西,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个埃及工人贝斯特自告奋勇带他去。在集市上,一个年纪不过十几岁的小女孩蹲在地上卖椰枣,贝斯特走过去跟她聊了一会儿。
贝斯特告诉老张,那个小女孩是他的女儿Asmaa。
老张非常震惊,因为那天不是休息日,本应该在学校上学的孩子怎么会在集市里卖东西呢?贝斯特告诉老张,因为自己家里的孩子比较多,他无法供给所有的孩子上学,于是只能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长子,而身为长女的Asmaa不得不在集市上卖东西来贴补家用。
在埃及,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很多赤贫家庭的孩子仍然无法坚持上学,因为他们的家庭需要他们挣钱以贴补家用。有时候一个家庭中只能根据条件挑出某个孩子,给他上学的机会。在农村,父母只让长子定期去读书,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孩子必须上点儿学,才能在城里寻得体力劳动或其他不需要技术的工作。 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只让家中的部分孩子接受教育,这是由他们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所决定的。他们认为,女孩子没有读书的必要,因为她们长大了要嫁人,像村中别的妇女一样担起持家的责任。因此,只要让她们学会操持家事的本领便足够了。男孩子则不同,农田虽然可以在继承时多次进行分割,但不一定能维持一个家庭的生活所需。这就是说,结婚以后并不是所有的儿子都能分到一块农田,其他儿子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另谋出路。例如,如果家里的地只够一个儿子继承,通常家里会让小儿子继续务农,并在父母年迈时照顾他们。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他没有上学的必要。所以,如果家里的土地足够多,孩子上学的机会就很少,因为他们早晚都得走上务农的道路。 城市里的下层民众也认为,让女孩子读书太浪费了,也没有必要。只有那些针对女孩子们开设的职业培训,如编篮筐或织地毯是个例外。无论哪种情况,大部分穷人家庭的子女大都得干活、工作,以补充家庭收入之不足。 富有的埃及人对教育的态度则正好相反。这些家庭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普通的共识似乎都是“教育程度越高越好”。教育是通往美好生活和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获得一个、最好是多个大学学位是将来能够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或行业职位的基础。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对于符合条件的埃及人均是免费的(不包括私立教育和国外教育费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经过选拔进入大学深造。尽管教育是免费的,但是取得了入学资格的学生可能不得不放弃大学教育,因为他们的家庭不能够负担他们的费用。虽然教育是免费的,政府却不负担没有收入来源的人的生活费用。
埃及 | 中国 |
在埃及,很多女孩子由于贫穷无法获得上学的机会。 | 在中国,女孩子上学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了。但是少数偏远贫穷的地区也有此类现象发生。 |
信息来源
苏珊·威尔森.文化震撼之旅:埃及[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