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追求结构上的完整,除了特定条件下的省略句外,每一个成分都必不可少,有时候即使没有实际意义,也要用一个词来充当这个成分,句子中必须要有个主体,即使没有意义。而在汉语中常常有无主语的情况。德语中除了固定的语法结构,名词前一定要有冠词或者物主代词来强调事物所属关系,突出主体。而在汉语中,事物与主体的关系不言自明。弄丢钱包的是自己,穿衣服的更是自己。若要硬生生的表明物主关系,就会显得很滑稽。在德语中,反身代词不能用其他词来代替。且反身代词不能用来做宾语的一类反身动词。所以反身动词有两种形式,即真反身动词,反身动词的变体。
德语和汉语中的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两国人的性格习惯有关。德国人注重主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突出人对物的关系为主,他们强调自身,在人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注重个性的培养。而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主张人与自认融会贯通。安分守己,在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
德国 | 中国 |
德语追求结构上的完整 | 在汉语中,事物与主体的关系不言自明,常常有无主语的情况 |
德国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强调个体,个体主义比较显著,中国人群体意识比较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