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迟到”与“握手”

“迟到”与“握手”

案例正文

某老师在大学实习初期,刚刚开始给一个有中亚留学生的班代精读课,学校规定早上8点上课,但是到已经开始上课十分钟之后有中亚留学生才慢慢的进入教室,并且不像其他国家学生那样不好意思迅速坐下,而是围着教室走一周,逐个与本地区同学们握手并念念有词,那时老师十分生气,严厉地训斥了学生,并要求他立即坐下。学生表示十分不解,并且整个教室的气氛也随之十分凝固。下课后该老师了解到了这是穆斯林国家的习俗,在每天见面时一定要相互握手,并用宗教语言相互问好。但是上课的秩序是应该要认真维持的,所以第二节课,老师告诉学生:“我了解了你们穆斯林的问候习俗,我尊重你们的习俗,但是你们也要尊重我的课堂,尊重别的同学的课堂,你们可以提前来到教室完成你们的问候,否则来晚了就只能马上开始上课。”于是部分宗教信仰虔诚的学生都提前来到教室完成问候,课堂迟到现象也有所减少。

问题:中亚留学生上课常常会出现迟到的问题,并且迟到后并不着急迅速进入课堂学习,而是先完成他们的宗教问候,表现出了对时间观念的淡薄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而王老师在对该行为的动机进行了解之后,做出了让学生因为宗教信仰而遵守上课时间的有效解决措施。

分析点评

每一种活动实际上背后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中亚文化受传统游牧文化影响,游牧时期,牧民们逐草而居,生产生活时间比较没有规律,所以时间观念较弱;相较而言,中国文化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生产劳作需要严格根据节气进行,所以时间观念较强一些。此外,游牧文化中常常都是以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部落为集体进行迁徙劳作,因而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和家庭利益,对于大集体利益较为忽视,而农耕文化讲究顺应自然,和谐相处,也就造就了中国文化对集体的重视。再者,现如今中亚的部分学校对学生要求十分不严格,对学生旷课、迟到、纪律松散并未严格制止,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对于学生纪律要求大都非常严格。此外,宗教信仰影响着中亚人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亚留学生在每次见面问候时都会用宗教语言进行问候。在课堂第一次被扰乱的时候,老师能够及时制止,说明该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在之后懂得及时了解学生握手问候的相关文化背景,表现出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后借助宗教习俗的引导了学生的迟到现象,既表现出了对中亚文化的尊重,又体现出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标签:

浏览: 评论: 收藏:0
“迟到”与“握手”
案例编号:3727
洲:亚洲 国家:中国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5-10-28 21:27:48
分享者:李林平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无相关信息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