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化名)是一位对外汉语老师,2013年被选拔并派往英国的一所中学从事汉语推广工作。中英中学教育制度的差异是李娜在赴任之初遇到的最具挑战的问题。尽管,李娜在国内就是从事中学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迥异的教育制度,她还是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开始,李娜本着重视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进行备课,采用国内“教师为主导”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仔细操练。几节课下来,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而李娜对学生的表现也很生气,英国学生在课堂上太过活跃,很难向国内中学生一样,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更不用说做笔记了。后来经过跟英方同事深入沟通和虚心学习,李娜对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之后的汉语教学中,李娜更加重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参与性;教学方式上也尽量往“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视对学生自主性的开发,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组织上,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采用自主学习、户外实践、中华文化体验等各类形式开展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推广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经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调整,学生深深爱上了李娜的“新型汉语课”。
英国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天赋,都能有所作为。学校重视学生的品格、礼仪的培养。英国学校会让孩子接触尽可能多的课程,涉及更宽泛的领域,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从而选择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囿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升学压力,中国的中学教育多以知识传授类课程为主,以中考和高考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国 | 中国 |
重视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 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轻实践和活动,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常常受到升学压力的限制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