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麦狗文化的现状 :在丹麦,多数家庭都有狗,有的家庭甚至还有多只。狗的种类多种多样,从大丹麦犬这样大型犬到各种小型犬,比比皆是。从在清晨或者傍晚走在街道上,也常常可以看到喜欢遛狗的丹麦人牵着狗狗在外面散步。若是需要进去商店购物,则可以把狗狗拴在街边墙上的铁钩上。丹麦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是独居生活, 他们中大多数都养了狗。他们就和狗狗居住在一起,把狗视为他们重要的家庭成员。 (2)关于狗的社会政策:在丹麦,狗要纳税,但离奇的是税的多少取决于狗的高矮。所以,在丹麦,狗都是长长的,矮矮的。而且在丹麦,狗要交配,首先要找对象,经过狗主人同意后,双方才可以来往,然后才能交配。私下偷偷交配,狗主人不知情,这是强奸。丹麦小狗品种各异 ,都讲究血统,不随便交配的。 在丹麦狗的地位很高,丹麦人对待狗非常好,为了不歧视狗,狗上公交车也要投币。 (3)狗与丹麦人的关系:丹麦人把狗当作朋友,或者是家庭成员,所以一般是不会吃狗肉,也对别国人吃狗肉的行为特别不能理解。狗在丹麦的社会地位很高,甚至与人类平分秋色。狗的日用消费品也种类繁多,狗衣、狗粮、狗窝、狗美容、狗医院等等不一而足。狗不仅成为家庭一份子,也成了社会一份子。西方狗文化是建立在平等这种人类的谦卑精神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狗的平等,人与动物的平等,人与大自然的平等。人权精神再进化,也就有了动物权益理念。正是这种文明的狗文化,使西方的狗完全从人类的宠物变成了人类的朋友。 (4)狗所寓含的特殊意义:西方语言上狗的携带词上常带有褒义,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 ”或“Top dog”等,都是夸奖人的话。也是人际关系交往中为人深知熟用的。
以上案例,反映了中丹两国不同的“狗文化”,在狗的功能、社会地位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作为六畜之一的狗,在古代最初的作用是用来食用的。汉朝便是食狗肉之风大为盛行之时。且在中国传统的狗文化中,首先,由于狗对主人的忠诚,亦使其背上了摇尾乞怜、卑贱低下的骂名。其次,中国人讲究气节,孟子曾有过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而狗在古人们的心中是苟且偷生、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这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于是就出现了好多鄙视、贬损狗的词语。在人眼里,狗是没有狗权的,主人可以对狗生杀予夺,拥有绝对支配权。 狗在丹麦的社会地位很高,甚至与人类平分秋色。狗的日用消费品也种类繁多,狗衣、狗粮、狗窝、狗美容、狗医院等等不胜枚举。狗不仅成为家庭一份子,俨然也成了社会一份子。西方狗文化是建立在平等这种人类的谦卑精神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狗的平等,人与动物的平等,人与大自然的平等。人权精神再进化,也就有了动物权益理念。正是这种文明的狗文化,使西方的狗完全从人类的宠物变成了人类的朋友。 中国狗文化与西方狗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明。“虐狗”等引起的舆论风波,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准则。中国在往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方向上走,但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包容和支持。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要秉承互相尊重的原则,尊重差异,互相学习,择善而从,就能共同进步。
丹麦 | 中国 |
主要是褒义的 | 有褒义,但多数为贬义 |
除了用于军事、导盲等方面,更多的是一个陪伴的作用,感情的寄托 | 看家、作为食物、宠物等,也有陪伴和感情寄托的功能 |
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认为狗是家庭成员,与人平等 | 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主人拥有其绝对支配权 |
对比插图(一)关于狗狗的社会政策不同。在中国狗不能上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地铁里,狗狗不能上去。在丹麦,狗狗跟随主人一起上公交、地铁,而且狗狗也需要购买车票。 对比插图(二)对待狗的行为表现不同。在中国,有些餐馆会把狗肉作为招牌菜,甚至在广西有“玉林狗肉节”。在丹麦,经常有为狗狗举办的各种聚会,花很多时间在狗狗身上,分享各种养狗的经验,以狗会友。 对比插图(三)古今中国狗文化的对比。以前以狗为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现在中国很多爱狗人士对吃狗行为也做出了很多抵制,各种抵制标语。 动画设计:(一)十二生肖中关于狗的故事,并通过动画的形式来展现狗在中国古代的特殊文化现象。 (二)丹麦大丹麦犬和人和谐生活,与孩童嬉戏,陪伴独居老人的美好画面。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