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其他 > 中日服装定制差异

中日服装定制差异

案例正文

日本服装业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由于主要输出地美国对纺织品实施进口管制,日本纺织产业面临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服装企业以极具生命力的姿态开始渐露头角。高田贤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设计师开始活跃于时装界。1975年,第一届东京时装周成功举办。至此,在世界时装界,日本稳占一席之地,获得时尚发布权。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提高,日本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产业规模不断萎缩,纺织企业缩减生产设备,加快了生产业务向中国等海外转移的速度。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级定制起步晚于欧洲,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目前没有明确、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我国的高级定制店很多,但真正从事“高级”定制的设计师不是很多,许多的高级定制店以工作室的形式体现出来,缺乏自身品牌的树立。从客户的身份地位、运行体制、服装价格、公司规模等角度来说偏向于定制,而非高级定制。日本的服装定制注重服务。客户询问服装定制详情时,店员会耐心讲解,仔细量身,解答顾客的疑问。在日本,高级定制店会将手工定制部分需耗时耗力完成的内容改为机器成形,试装时尽量满足顾客直至完全满意,若有需求还可上门服务。服务过程中,会安排与顾客身高差不多的员工。个人的体形、性格和品位影响着对服饰的设计要求,耐心地尊重客人,也就是服务的根本,从定制这个角度看,也许在服务方面,日本人所能带给客人的或许才真正是个性服务的概念。而在中国,无论高级定制的店员还是顾客,都在抢时间,尤其是顾客,认为没有时间多试衣服,或者目前的样品可以接受,就不再进一步的要求修改服装了。一件花费金钱、心血的高级定制的服装,最终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达到双方满意的效果。

分析点评

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日本的高级定制服装的发展可以知道,与日本高定品牌相比,中国高级定制行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级定制”一词的概念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相对模糊,中国的高级定制缺乏服务意识,对服装面料、结构的搭配等的挖掘还不够。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服装定制”概念的普及,让大众认清楚高级定制的内在含义,让大众真正感受到高级定制的魅力所在。其次,增强高级定制店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第三,完善高级定制的运行体制,体制的完善得以让企业更健康的发展下去。最后,还需建立相关政策和法律标准,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对行业的保护,高级定制之路在我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案例来源:席阳,刘荣.浅谈中日服装定制差异[J].现代商业,2014,33:21-22.

差异点
日本中国
较普及受众小

信息来源

标签: 服装定制

浏览: 评论: 收藏:0
中日服装定制差异
案例编号:2690
洲:亚洲 国家:日本
分类:其他
上传时间:2015-09-27 21:15:21
分享者:邓军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