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归来,本可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但适逢兵荒蛮乱的年代,虽然买了一张博士文凭,但工作不稳定且不尽人意。“方鸿渐”先是在“准岳父”的照顾安排下,到其所开的点金银行担任小职员,整天无所事事,无法施展宏伟抱负。当在“准岳父”家待不下去的时候,恰巧收到了好友赵辛楣推荐去三闾大学的聘书。但当他和赵辛楣一行人历尽千辛万苦抵达三闾大学后,校长高松年却出尔反尔不能兑现自己对“方鸿渐”的承诺,对此他身怀不满,整日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模样。最后无奈之下,“方鸿渐”和同为教师的女友踏上归乡之路。结婚后的“方鸿渐”在赵辛楣的帮助下在报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却仅能艰难地维持生计。因为工作的原因,跟妻子孙柔嘉吵得天翻地覆,最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公子哥》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子哥”从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后,在校长的推荐下到了四国乡下的一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为了拉拢“公子哥”,教务长“红衬衫”约他去钓鱼,花言巧语,挑拨“公子哥”与刚直不阿的数学老师“豪猪”的关系,企图为他所用。后又用加薪和升职为诱饵来拉拢“公子哥”,但最终遭到了他义正词严的拒绝。当刚正不阿的“豪猪”被学校辞掉后,“公子哥”出于对朋友的侠肝义胆和表达绝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的决心,主动到校长办公室要求辞去学校的数学老师职务,却遭到了校长的拒绝。为了对付这股恶劣的保守势力,“公子哥”和“豪猪”瞅准时机,在“红衬衫”和“帮腔佬”嫖娼之际抓住他们,狠狠地揍了他们两个,并无所畏惧地回到“豪猪”下榻的地方酣然入睡。“公子哥”给校长写了一封简短的辞职信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所认为的“不净之地”。辞职后的心情正如小说中说的那样“当天夜里我和豪猪就离开这片不净之地。船离开岸越远我的心情越舒畅。“公子哥”以大义凛然的“辞职”之举对当地黑暗、腐败的教育现实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未来看不到一丝曙光的“方鸿渐”的悲惨结局令人伤感,反映了作者在黑暗、腐败、残酷的现实面前看不到未来方向的悲愤和绝望。“公子哥”辞去学校的教师职务后,回到东京学得一谋生技艺,同“阿清”婆过上了平淡的生活。“公子哥”的结局看上去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似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痛恨当时黑暗教育制度却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选择逃避的无奈之情。
世间任何事物无不是相互联系、相互比较而存在的。从作者的相似经历、作品的影响力、对教育和文凭的崇拜和主人公相似的结局几个方面对《围城》和《公子哥》进行了比较。钱钟书和夏目漱石他们作为变革时期出现的批判大师,以他们独到精辟的见识和犀利幽默机智的文字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生活画卷。
案例来源:陈安梅.钱钟书《围城》与夏目漱石《公子哥》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4,14:119-121.
日本 | 中国 |
公子哥 | 方鸿渐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