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纪中叶,整个中国经济几乎全部是农业部门,其他部门或是需要农业提供原料,或是处于为农业部门服务的附属地位。手工业大多是一些棉花、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工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因此,直到世纪,清政府仍然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扩大为一种国内社会和政治关系,故此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就理所当然被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对外贸易中也以丝、茶叶为主。清朝早期的统治者处于对汉人的防范,对外贸易受到限制,闭关锁国的政策断绝了与其他地区的思想制度、科学技术等的交流。德川幕府建立以前,日本处于长期战乱。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是日本社会由中世向近世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争夺全日本的统治权,战国大名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战乱频繁,地方势力迭起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实力,战国大名精心治理领国,推动了战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盛。战国经济的较高程度的发展,为德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契机和开端。日本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战国时代各大名为了提高自身实力,提高领地的经济水平,对水利建设都十一分重视,并制定一系列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并实行各种保护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促成了区域性商业的形成。战国大名以农为本,着力发展工商业的积极措施,促进了战国经济的发展,为德川时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由于清朝政治共同体先天的不足和后期政治的结构性衰弱,致使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时期,整合社会资源和能力的能力非常衰弱,在与日本社会结构的对比下,显示出很大的不足。
清朝与日本的重要区别在于政治共同体的衰弱和宗法制度与小农经济对社会的过分束缚。无疑,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完成社会的整体建构,二是发育个体与社会。而这两点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时所缺少的。一方面,政治共同体的衰弱不能引导社会建构一个合理的体系并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宗法制度的束缚及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又使个体与社会不能正常发育。
案例来源:[1]王金龙.社会结构差异对中日早期现代化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8.
日本 | 中国 |
政治共同体较强 | 政治共同体较弱 |
宗法制度和小农经济约束力较大 | 宗法制度和小农经济约束力较小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