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中两国先后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即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的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因此研究“中国新感觉派”不能没有日本新感觉派的比较和参照。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已经发表了若干有关中日新感觉派比较研究的有创见的论文。但是,无论是比较中日新感觉派之“异”还是之“同’的文章,都抱有两个似乎不证自明的大前提:一、中国确实曾出现过一个“新感觉派”;二、“中国新感觉派”是现代主义流派。通过对中日新感觉派小说的逐读,发现素有“洋场文学”之称的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在创作题材上侧重现代都市文明的展现;而被称之为“震灾文学”的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则倾向于传统题材的发掘。导致这个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作家审美思想的不同。中日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它体现在小说的题材上:中国新感觉派热衷于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展现;而日本新感觉派则侧重于传统题材的发掘。
中国新感觉派作为中国文坛上的第一个完整的、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诞生在上海,并非偶然。上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大门,是欧风东渐的通道。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已成为半殖民地的现代大都市,资本主义商品文化颇为繁荣,“洋场”特色已表现在各个方面。上海滩这种畸形的现代都市文明,乃是中国新感觉派诞生的现实社会基础。因此,中国新感觉派文学又有人称之为“海派文学”或“洋场文学”。日本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将其政治文化中心—东京变成一片废墟。它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构造,动摇了人们的生活意识,这与其说是个自然现象,毋宁说是个社会现象。横光利一就曾指出大正12年的关东大震灾,对日本人来说,予以的巨大影响可与世界大战相匹敌。正是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日本产生了新感觉主义运动。
案例来源:[1]郭惠珍.现代与传统——中日新感觉派小说创作题材差异解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82-86.
日本 | 中国 |
题材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