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天,是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还没去尼日利亚之前,她听那里的学长说,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人非常热情,你要做好心理准备。然而天天并没有把它当一回事,觉得最多就是握手而已。可是到了那里以后才发现,相对于我们比较传统保守的民族性格来讲,确实有些难以招架。走在路上,一个留学生很热情地打招呼,上来就要拥抱,当时因为没及时反应处于礼貌原则,并未拒绝,然而实质是有些难以接受的。结果学生觉得和老师熟了以后,经常要和老师拥抱。学生觉得非常正常的事情,天天老师却越来越抗拒这种行为,甚至对部分学生出言不逊,“你们老想和我拥抱,是不是别有企图啊”。
首先在事情发生以前,在尼日利亚的学长已经和李天天提醒了,要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学生非常热情。可是该老师并没有好好地对待学长的建议,只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定势观来预设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样就容易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来体会其他民族的思维模式,显然对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利的影响。其次,当教师李天天已经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的时候,她并没有和学生解释这种文化差异的现象,而是从忍受到最后的指责,很明显该教师并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在交际过程中,哪些动作在中国,是不太适合陌生的男性对女性做的,应当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明白教师并不是不喜欢他们,而是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才会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每个人都是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都是其文化背景的产物。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和熏陶下,对待性别、种族、家庭、年纪、 宗教、职业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自身文化的烙印。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思考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了解本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性别角色、思维模式、世界观、社会结构、语言使用等构成要素,客观地看待本国文化的各个要素在个人发展中起到的正负面作用。
移情是一种能力,通过移情能理解并认同对方的感知、处境和情感,通过移情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世界中,通过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了解对方的情绪和经验感知。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移情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和了解的重要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增强跨文化交流中的灵活性。交流的客体不是固定唯一的,各文化及个体都具有特殊性,为了实现有效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特点调整交流的策略、方式和行为。增加灵活性关键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对一个陌生人或者一个新环境没有观察得出足够的信息时不能妄作决断;第二,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尝试验证和失败都比套用固有交流模式有效。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话语和行为背后的含义。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相互尊重,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容忍并接受不同的意见,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尼日利亚 | 中国 |
尼日利亚人率真热情,拥抱是日常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不分性别 | 中国人一般只跟特别亲近的人拥抱,不太熟悉的异性之间拥抱,常会引起误会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