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数崇拜存在于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祭祀习俗中,吃整羊招待客人时按照“九”数习俗进行。厨师把刀刃朝向自己,抓住刀把,割开整羊。把会割九个相等肉块的人,叫有名的割肉手。这先割的九块肉,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这样,蒙古族祭祀习俗中,“九”数象征着“吉祥”、“吉利”而备受推崇。蒙古族婚俗中,也非常崇尚“九”数。据《蒙古风俗鉴》记载:“姑娘的亲事定下来并喝了喜酒以后,就要商议娶亲的事,如嫁妆、办喜事的时间等,男方还要办酒席。在这种宴席上,双方要商定办喜事用些什么东西。一般来讲打发女儿或娶媳妇要备好四季服装、头饰,还有为报答女方父母养育之恩而送其父亲骏马,送给其母亲奶牛以及迎亲酒席的酒肉。虽都有数,但要根据穷富的具体情况而定。这些礼品叫“九五”之礼:第一是哈达,第二是酒,第三是羊,第四是牛,第五是行李,第六是头饰,第七是骆驼,第八是帐房,第九是器皿。
“九”数是蒙古人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表现,它折射出蒙古民族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民俗底蕴。蒙古族祭祀习俗与蒙古族萨满教关系密切。“九”数在萨满教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原始宗教中,有“九十九重天”的说法。无论是献上可汗之礼品的“九”数,还是在平民百性互赠礼物中的“九”数,或是婚宴礼俗中的“九”数,都包涵着“完满”、“美满”、“圣洁”、“吉祥”的丰富的象征内涵。
案例叙述及案例分析来源:巴·苏和.蒙古族“九”数崇拜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2).
蒙古 | 中国 |
蒙古族有传统的“九”数崇拜文化 | 中国古代汉族除了九、五之尊数外,也称“数七”为圣数 |
数字崇拜具有民族性,数字崇拜的民族性是在各民族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和审美实践的结果,并与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宗教、文化、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汉族除了九、五之尊数外,也称“数七”为圣数,如称七行星为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节庆,唐代称“人胜日”。是日,有的要食线面祝长寿,有的点七支红烛贺生日。甚至十七日为“大人七”,二十七日为“老人七”。由七延伸,七月七日亦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吉日,汉代已有乞巧习俗。在突厥语民族中崇尚“数七”的也较多。维吾尔族婴儿出生七日命名;塔塔尔族婴儿出生七日举行摇篮礼;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要求子女熟记七代祖先之名;哈萨克族同部落内联姻,血缘关系必须超过七代;维吾尔族有“水翻七个滚儿自洁”的说法;哈萨克族以数字占卜,得七为大吉。壮族青年举行定情仪式,讲究敬上十杯“定情酒”;联姻致送聘礼,讲究送去“十对阉鸡十缸酒,还有十箩糯粽耙”。云南大理白族地区,大凡人们赠送礼品必带“六”字。要订婚,男家送的订钱多少不管,一定要以六计。重要的节日、亲友盖的新房落成、亲人远方归来,需要送礼品一般也要以六字计算。“六”成了白族人心目中互相尊重的表示。藏族传统文化中对“十三”这个数字的神秘崇拜,究其渊源,恐系来源于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十三”这个数字,象征着人们心中那种祈愿“否去泰来”、“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十三”这个数字,在藏族传统文化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