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日本著名电视主持人御法川法男因次子的盗窃未遂嫌疑,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长达数分钟的深躬之后,他噙着泪水,向广大电视观众道歉,同时辞去了所有电视和广播的节目主持人职务,彻底引退。这种易被中国人认为“过度道歉”的现象,若按美国社会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说法来解释,是日本“耻感文化”的体现,即道歉动力来自“他须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
真正的“耻辱感文化”依赖外在制约力来鼓励善行。耻辱感是对他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如果在公众场合被奚落、拒绝,或者感觉自己被人嘲笑,都会感到羞耻。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耻辱感都是一种强烈的制约力,但这要求有旁观者的存在,至少是存在于想象中。耻辱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就像任何具有深刻耻辱感的部族或国家一样,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公众对其行为的评价。他要想象他人会有什么反应,然后根据这种反应来为自己的行动定位。
案例来源:《东方:日本人爱道歉源于日本的“耻辱文化”》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4/0121/c345416-20190123.html
日本 | 中国 |
日本的耻辱文化深入 | 中国的耻辱文化较浅 |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