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社区 意见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库 > 日常生活 > 待客方式

待客方式

案例正文

我在中国教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但是有时候,我又对他们的热情无力招架。比如在朋友家里做客的时候,他们也显得太大方和好客,总是给我夹菜,劝我多吃点,以至于让我经常撑得很不舒服。吃东西的时候,我习惯了美国随处可得的冰水和冷餐,在我做客的中国家庭中却很难找到冰水、冰牛奶。因为担心我的身体健康,主人还很热情的给我倒热茶、热牛奶。 除此之外,在中国,尊老爱幼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我现在50多岁,一次我和一位19岁的学生一起过马路,他很自然的搀扶着我的胳膊。而我注意到,在平时的吃饭过程中,我的合作教师,当然这位教师是名中国人,他总是主动给我要来叉子并问我是否需要在饭后帮我去购物。我知道他们对我很好,可这一切常常让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分析点评

在与人相处时,中国人总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所以在案例中,很多不太了解中国文化习惯的外国朋友对主人的热情好客常常感到受不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差异点

信息来源

我在中国教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但是有时候,我又对他们的热情无力招架。比如在朋友家里做客的时候,他们也显得太大方和好客,总是给我夹菜,劝我多吃点,以至于让我经常撑得很不舒服。吃东西的时候,我习惯了美国随处可得的冰水和冷餐,在我做客的中国家庭中却很难找到冰水、冰牛奶。因为担心我的身体健康,主人还很热情的给我倒热茶、热牛奶。
   除此之外,在中国,尊老爱幼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我现在50多岁,一次我和一位19岁的学生一起过马路,他很自然的搀扶着我的胳膊。而我注意到,在平时的吃饭过程中,我的合作教师,当然这位教师是名中国人,他总是主动给我要来叉子并问我是否需要在饭后帮我去购物。我知道他们对我很好,可这一切常常让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标签: 待客

浏览: 评论: 收藏:0
待客方式
案例编号:123
洲:北美洲 国家:美国
分类:日常生活
上传时间:2014-11-28 14:02:45
分享者:徐丽丽
点赞
评论
案例点评:
评论

您可能在找这些

上传资源 上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