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一名赴蒙古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刚到学校的第一天,他的男性同事邀请小林去他家做客。小林刚坐下,同事就非常热情的拿出一个烟壶给小林,示意小林享用。小林第一次见到这种壶,当时不知道这个壶是什么东西,更加不知道怎么去享用。
鼻烟壶是一种精致的小瓶,约一立方寸,多呈椭圆形。壶内装有香料粉末或共、药物,闻嗅后有清楚提神的功效。常装在绸缎的荷包袋中,佩挂在腰间。蒙古族人与客人相见,表示友好、敬意时,要递鼻烟壶,客人须打开壶盖,倒出少许鼻烟粉,用拇指轻沾抹在鼻孔四周,品尝烟味。小林在中国的时候,男人之间见面通常递香烟,所以小林不认识这个壶,也不知道怎么使用。
蒙古 | 中国 |
蒙古人用烟壶招待男客人 | 中国用香烟招待男性客人 |
蒙古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内蒙古等地。鼻烟壶是一种精致的小瓶,约一立方寸,多呈椭圆形。瓶上绘制五彩图案,有珍禽异兽、山水人物。质料有玻璃、铜、银、金、石料、玛瑙、翡翠、琥珀、玉石等。壶内装有香料粉末或共、药物,闻嗅后有清楚提神的功效。常装在绸缎的荷包袋中,佩挂在腰间。蒙古族人与客人相见,表示友好、敬意时,要递鼻烟壶,客人须打开壶盖,倒出少许鼻烟粉,用拇指轻沾抹在鼻孔四周,品尝烟味。在同族中进行,须互换烟壶,同辈和不同辈的接壶形式不同。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用干烟叶加入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陈化而成。吸闻鼻烟时用手指送少量到鼻孔。在蒙古国比鼻烟更出名的是鼻烟壶。鼻烟壶种类繁多,蒙古人最喜欢用玛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鼻烟壶,其中玛瑙居多。
在蒙古国,鼻烟壶一般被装进荷包里,揣在怀里或挂在腰间。荷包做工十分讲究,亦是装饰品。鼻烟壶荷包一般用绸缎做成,上面绣上福寿吉祥图案。荷包有很多种颜色,黄色代表爱情和感激,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纯洁。
在蒙古国牧区,敬献鼻烟是一种日常见面礼。敬鼻烟壶一般是相互交换。当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做客时,见面双方会掏出鼻烟壶递给对方,互相交换鼻烟表示尊重。如有客来,从长者开始,年少者依次与客人交换鼻烟。年少者需欠身双手递上鼻烟壶,同时接过长者的鼻烟壶,取出少量吸闻后,再双手返还并取回自己的鼻烟壶。
鼻烟在清朝初期传入中国,并在游牧的蒙古民族中流行起来。蒙古人相信鼻烟可以防病和祛除顽疾,上等的鼻烟壶则能为主人带来好运。在蒙古族如有客来,从长者开始,年少者依次与客人递换鼻烟壶。年少者需欠身双手递上鼻烟壶,同时接过长者的鼻烟壶,取出少量吸闻后,再双手返还并拿回自己的鼻烟壶。在吸闻鼻烟时,大家互致问候和敬意。当客人与主人谈论悲伤的事情时,互换鼻烟壶时则不打开鼻烟壶盖,用大拇指扶着鼻烟壶盖递出,以示客套。蒙古人视烟壶为高贵之物,忌讳把鼻烟壶放到地上或者踩踏。
蒙古族的瓷鼻烟壶有着独特的装饰手法,虽然这些烟壶也是景德镇的制品,但造型、纹饰、题材都与“京壶”有明显的区别,总结起来共有六类特征:壶形粗壮如炮竹,脖颈T纹绕一周。冰梅多饰于肩部,戏曲故事题材广。周身通景细繁缛,底足款识落花押。
由于蒙古壶的形状多为筒形,故此又称“炮竹壶”。蒙古壶的颈部以正“T”字纹连接装饰,肩部的“冰梅纹”也是常用的传统装饰手法,壶身通景绘画密不透风,题材有历史典故,汉族戏曲或是刀马人物。制作精细的蒙古壶多为嘉庆时期的作品,专属王爷和官吏使用,等级分明,而“粗路份”的蒙壶则是平民百姓的专利。清中期(嘉、道时期)的蒙古壶常有磨口或是磨足的迹象,这实际是与蒙古人的一个小动作有关,他们闲来无事,经常拿烟壶在桌上磨来磨去,而且壶盖又多镶铜,所以容易把口沿的釉磨掉,这也是蒙古族风俗的一种特征表现。
由于蒙古民族地处偏远,加之海内外藏家所藏的瓷烟壶又大多为“京壶”,因此古玩业内对“京壶”与“蒙壶”不分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前的学术界对此很少涉猎,至今关于蒙古瓷烟壶的专项研究仍是空白。
信息来源
龚碧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