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国的交通状况和捷克的不同

王安琪  2015-09-18 23:22:18  
案例正文:

    我叫Jája,来自捷克共和国。我热爱旅游,在2015年夏天参加了中国的暑期班,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一个月。然而,在这期间,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交通状况和捷克十分不同。首先,我经常在大街上听到汽车鸣笛的声音,然而在捷克,人们通常会用鸣笛来表达愤怒或者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用以引起人们注意。其次,中国的地铁设计很人性化,地铁车厢的门外还设置了玻璃门,而在布拉格是没有的。

mustek.jpg

(布拉格地铁)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案例中,Jája对中国的交通情况深有感触。首先,她认为中国的大街不如捷克安静。机动车很少会在看到斑马线时停下来避让行人,而且汽车会经常鸣笛。这与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部分中国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行车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行人不走人行道,汽车也很少礼让行人,这种交通“乱象”另她感到无所适从。其次,她感慨于中国地铁设计的先进性。玻璃门的设计能够防止行人从站台跌落。这正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凸显使得地铁建设更加完善,体现了中国交通体系的进步。与此相比,布拉格的地铁历史悠久,客流量小,因此保留了传统的风貌。

中国和捷克的交通情况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应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营造有良好秩序的社会氛围。例如:加大宣传交通法规,规范机动车行驶的同时,也规范行人的活动。这并不是在驾校学习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积累起来的素养。其次,我们应改善道路情况,完善道路设施的修缮。中国地铁的十几条线路另捷克人望尘莫及,玻璃门的安装也极其的人性化。我们需要再接再厉,把公路设施,提示灯设置也合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