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No Exception

陈文倩  2016-05-27 17:56:44  个人收集
案例正文:

Susie在美国某公立小学担任课后兴趣课程的汉语教师。一天,Susie注意到班上一位十分喜欢汉语课,从不缺勤的学生竟破天荒没来上课。她心想或许是这位学生家中有事,家长提早把孩子接回家了。奇怪的是,下课后,这位孩子的爸爸找到Susie,说他在校门口等了好一会儿也没见到上中文课的儿子。Susie一头雾水,这位学生今天压根没来上中文课,难道家长不知道吗?于是Susie只得把家长请到了校长办公室,咨询负责课后兴趣课程的校长秘书。

得知家长的来意,秘书一脸严肃地告诉他:上周一下午,你们没有及时来接孩子,使得其他老师不得不推迟自己的下班时间照看他。按照规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退出课后兴趣班。所以今天放学后,我们安排他搭乘校车送他回家了。孩子的爸爸一脸失落:可是我的孩子很喜欢中文课,他真的很喜欢。秘书耸了耸肩,一脸爱莫能助的表情。Susie在一旁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回到办公室想写封邮件替孩子求情,希望学校网开一面让孩子来上课。一旁的同事阻止了她:规则就是规则,如果每个人抱着的侥幸心理,那规则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Susie备感遗憾,但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美国人看重原则、规则和法律,他们把人情看得很淡。美国人遵循的是社会公认的规则。这包括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少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大家都共同遵守社会约定的游戏规则。因此,案例中的家长没能及时接走孩子,占用了学校的时间与人力资源,违背了学校规则,他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相应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一个“情”字,崇尚爱情、亲情、友情、手足之情。国人把人情看得非常重,凡事留有余地,认为法理不外乎人情,规则在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前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这也解释了为何中文老师会抱有“求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