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穿短裤被赶出婚礼(图文)

张蝶  2016-02-20 13:31:01  网络
案例正文:

一天晚上,邻居的富人家里举行婚礼,自愿者小李和一个朋友去观看,发现即将举行婚礼的路段被封起来了,他们只好在边界附近观看大概形式,路旁搭了一排帐篷,中间应该是主婚人坐的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右侧坐的是男方亲友,约50~60人,左侧是女方亲友坐的地方,当时还没到。家里的大门是关着的,亲友是不能入内的。

后来,从大门里出来9名穿着一致的美女,然后女方那边也走过来一排头顶着礼物的美女,相遇后将礼物传递到院内,礼物里也有啤酒、红酒之类的饮品。然后就是当地的战鼓舞,战鼓舞毕,从大门里出来几个年轻男孩站在门口唱起迎宾的歌曲,女方亲友走到帐篷里入座。然后又出来4名少女在门口跳舞,同时有美女端出一盘盘的酒杯分发给宾客。

跳完舞放音乐,等待新娘出场。就在这个时候,他们被赶走了,理由是他们穿着短袖短裤。

图片14.jpg



延伸阅读:

在布隆迪的传统里,婚事一般由父母操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恋爱结婚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城市。其程序是:

  (1)聘礼(DOT):在婚事基本达成后,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里送聘礼。双方父母相聚一堂,男方家长当众宣布亲事告成。以前根据家庭不同,聘礼有牛、锄头、珠饰或其他物件等。现在法律上无聘礼规定,但民间仍然流行。

  (2)婚礼:结婚之日,要进行一些仪式和活动。首先,到县、市政府进行登记、履行结婚法律手续,然后到教堂举行宗教仪式(自愿),之后婚礼庆祝。在农村,招待宾客喝香蕉啤酒、冷饮,新人亲友相互祝酒庆贺,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唱歌、跳舞,热闹至深夜。期间,送嫁的姑娘们将新娘藏好,悄悄带进洞房。在城市里,新婚夫妇首先举行婚礼酒会,邀请各方客人出席。在酒会上,双方家长有讲话的习惯,除表示祝贺外,还要宣布送给新郎和新娘多少头牛或其它礼品。按习惯,女方父亲不出席这个仪式。之后,举行晚宴,邀请少数近示参加;最后举行舞会,任何人均欢迎参加,直跳到次日凌晨。舞会上不供应饮料、食品。

  (3)婚后:以前夫妇一个月不干活,由新娘家送吃送喝。现在的新习惯是新婚后第一天不工作,第二天便开始下地或上班。

 

  (4)回娘家:按习惯,一般要等新娘适应了新生活后,即三、五个月后,有的甚至生了头胎孩子后才回娘家。新娘首次回娘家时,其父母要送礼,农村一般送牛,城里送钱或其它贵重物品。此后,通过互送礼品,经常走访,两家亲戚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布隆迪人结婚和观礼的习俗与中国不同,所以在布隆迪参加这种婚礼要注意礼节。其次小李不是新娘和新娘的亲友,也没有被邀请,所以贸然前去不合适。最后,小李和朋友穿着短衣短裤就出现在婚礼现场显然也是不正式的,不礼貌的。在中国参加婚礼,一般情况来说,中国人的婚礼对客人的着装要求不高,只要穿戴整齐就行,不过如果有条件的话,一件套装或连衣裙是最好的选择。身穿正式的服装参加婚礼是用来表示对新人的尊重,切勿穿短裤或凉拖鞋,尽可能不要穿着黑色衣物参加婚礼,以免让新人感觉晦气。如果即将参加的婚礼是比较注重仪式的话,比如说教堂婚礼或者是外国人的婚礼,就一定要穿较隆重的衣裙,套装、旗袍或较华丽的连衣裙都是不错的选择。男士一般穿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