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神奇的“饭蕉”(图文)

张蝶  2016-02-18 19:53:35  访谈
案例正文:

小鑫是一位在布隆迪的汉语志愿者教师。她刚到布隆迪的时候发现很多布隆迪人以“香蕉”为食并且当地的香蕉也与我们中国的香蕉不同,它们的个头格外地大。当他与当地的华人交谈时才知道它们不是香蕉,而是“饭蕉”。 




延伸阅读:

饭蕉,又称“非洲红薯”,长得很像香蕉,但是比香蕉大又粗,有些饭蕉有一米多长。与茯茯一起被称为非洲黑人的两种主要食品之一,地位等同于西方人的面包和中国的馒头,制作方法是将饭蕉切成片,上锅蒸一下或者在烤箱里烤一下,味道有点像我们吃的红薯。在布隆迪,这种“饭蕉”是当地无法代替的主食,该国许多的农民种植这种“饭蕉”,很多居民以它为主食。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布隆迪在非洲的赤道附近,终年气温高,湿度大,阳光充足,闷热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5至30摄氏度,且气温变化很小,香蕉林也格外繁密,以至于香蕉个大体肥,能顶普通香蕉两个那样大,一棵香蕉树的果实可重达三四十公斤。

这种香蕉已经不是水果,而是“粮食”了,当地人称这种香蕉为“饭蕉”,以示与作为水果的香蕉有别,“饭蕉”的味道也远不如作为水果的香蕉那样香甜可口。既然是粮食,那就不能直接食用,必须经过加工,否则不但味道苦涩而且很难消化。加工的方法是,先剥掉那层厚厚的香蕉皮,然后用香蕉树叶将一大团黄色的香蕉肉紧紧包裹在一起,再放到锅里蒸上大约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