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另类孝子

彭涛  2015-07-27 22:22:44  自编
案例正文:

一次,在以“中丹父母差异”的中文讨论课上,他根据自己与中国朋友L相处的亲身经历,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他说,在交谈中,L多次提到“我妈说……”、“我爸说……”、“我父母不会同意……”还有L几乎每天都会给父母打电话聊天,每次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对于类似行为,Gernado觉得很不理解。他认为在跟我聊天、交流时,我想知道的是你的想法,而不是你父母的。还有,他认为L 每天跟父母打那么长时间的电话,难道她父母不会觉得她没有自己的生活吗?L说在中国这很正常,子女和父母感情好才会分享彼此的生活,才会有紧密和频繁的联系。但Gernado还是无法理解,子女成年后的生活还和父母的生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子女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用父母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他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说在丹麦,子女成年以后就会搬出父母家,开始打造自己的生活。当然也会和父母保持联系,但不会如此频繁。如果子女成年后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会被社会认为是失败者的表现。而且如果子女成年后还和父母保持如此频繁的联系,甚至他的父母也会对孩子说;“过你自己的生活去”!




延伸阅读:

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互相吸收。在中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养儿防老”和“家庭养老”的观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DINK家庭的数目也在增加。在西方,当越来越多感情泛滥的“少女母亲”已经成为全社会舆论焦点的时候,人们开始探讨中国极少有这种现象的原因,中国孝文化中子女对父母“不违”的观念受到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国与拉美地区孝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三期,《中西孝文化探析》,胡元江、陈海涛,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思考题:


分析点评:

由于历史背景、地域特点、文化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国家在子女与父母关系这一点上有着不同的“孝道”文化。中国现在多是以“顺从”为中心的“孝道”文化,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一生都比较紧密。而在秘鲁,他们的“孝道”则更多的体现在子女能够健康成长,有自己的工作和人生,就是对父母的孝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独立。虽有差异,但不管是中国还是秘鲁,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都是真挚、深情、互相爱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