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你们为什么不问

李林平  2015-11-19 21:52:47  李月伟整理
案例正文:

A中国某高校大二学生,B匈牙利来华留学生 

A在中国某高校攻读对外汉语专业,今年大二,B是来自匈牙利的来华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该高校留学生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选修中国学生的课,跟中国学生一起上课。B的汉语水平较好,选修了A所学习的一门课,两人逐渐熟络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老师上课在讲课过程中,B有疑问,当即打断老师,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得到解释后讲课得以继续。下课后B问A,你们中国学生真厉害,老师讲的你们都听懂了,没有问题问老师。A回答道我们中国学生一般不在课堂上问老师问题,多在下课后就不懂的问题问老师。B表示疑惑,为什么要在课下呢,有问题不是应该当场问,立即解决问题吗,A不知如何应答。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上述案例中课上与课下向老师提问的习惯差异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个性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状的,个性向内;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个性向外。 首先,中国人受传统“克己复礼”“中庸”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性格方面较内向,说话做事十分谨慎。表达自己意愿时首先考虑的是尽量不伤害别人的感情,尽量不过于直白的诉求。而西方人个人意识非常强,以个性为荣,说话做事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也非常直白,不会拐弯抹角。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不同,以昭示个人存在的价值。 其次,中国人重视集体利益,而西方人重视个人利益。上课时,中国学生一般很少提问,或有问题留到下课提,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给老师足够的尊重,也不同显得自己十分突出,不同于他人,也为自己留面子;另一方面是保证老师课堂授课的顺畅,保证全班的听课利益不受损害,实质上也是考虑集体利益的一种表现。但西方的学生有问题一般当时就提出来,让好奇心马上得到满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进行诉求,而并不会觉得尴尬或不礼貌。    A可以将中国人口众多,人们在相处时的一些隐性原则(如重视集体、“留面子”等)以及这些原则产生和由来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如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等向B进行一些讲解和介绍,帮助B理解和顺利完成与中国人的人际交往,真正提高汉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