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矛盾的文化

李林平  2015-11-19 20:06:51  真实案例记录
案例正文: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写过一首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德国是从废墟中走出,进而又成为欧盟第一强国,德国复兴的速度也是惊人的:45年投降,60年代崛起,70年代富强,短短二十年,这个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世人惊叹的眼光中实现了蜕变,正如海涅所说,这是一个“冬天的童话”。其次,创造性,德国人在音乐与哲学以及机械领域有着非凡的创造性,在德国的沃土上,孕育着贝多芬、舒曼、格瓦纳、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等诸多大师。其机械制造更是首屈一指。

    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极端化事件,就近而言,像义和团、“文革”等等,但时间却都不长。占据历史主导地位的,仍然还是基于农耕文明四季轮回、阴阳互生的“中庸”、“中和”、“中道”的哲学。在阅兵上,习近平表示,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将坚持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董吉颖《中德文化比较研究》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德国与中国的不同,也就是中国与欧洲的差异。中华民族是一个深谙中庸之道的民族,千百年来尊君重民,贵和尚中的价值孕育了一群与世无争的中国人,有外国学者曾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所以近代我们遭受了耻辱的侵略(当然也包括德国),从另一方面来说,与“剽悍”的欧洲人相比,中国人缺乏很多竞争意识。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不信任一切极端化的诱惑的。“中庸之道”认为,极端化的言词虽然听起来似乎痛快、爽利,却一定害人害己。因此,必须要警惕痛快和爽利,而去寻求合适和恰当;必须要放弃僵硬和狭窄,而去寻求弹性和宽容。这种哲学,经由儒家和道家的深刻论述与实践,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直都在痴迷的宗教极端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德国文化崇尚写实,在激情中克制,严谨中疯狂,德国的文化是矛盾的,他们有激情喷涌的音乐创造,也有一板一眼的机械制造。德国人普遍相信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尚武中有带有悲悯心态,这些从黑格尔、尼采的哲学思想就可以略见一二。黑格尔的社会哲学方面,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这也正是其对外扩张,以及疯狂屠杀犹太人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