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呈 “ Z” 型的中国说话方式

李林平  2015-11-19 19:57:13  学位论文
案例正文:

 妮妮老师老师在上跨文化交际课时提到,在中国, 人们报告结束时, 不习惯突出自己, 而是表现得很谦虚, “ Das ist alles. ”(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 , 为的是表明: “我只是谈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意见, 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欢迎给我提出改进的建议。” 在德语中, 报告的价值和报告人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德国人选择的往往是中性结束语, 感谢听众表现出来的兴趣, 诸如: Ich danke Ihnen fü r Ihre Aufmerksamkeit.Vielen Danken fü r Ihre Interesse! 或简单地说: Danke schon! ( 谢谢!) 可是, 中国人讲话的这种涵蓄婉转, 常常不被德国人理解, 她曾经听过一个德国人这样描写中国人谈判的话语模式: “如同中国公园里的桥, 呈 “ Z” 型, 转弯抹角,重要的话题总是放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 匆匆忙忙地提出匆匆忙忙地定下来。” 




延伸阅读:

盛力《中德文化之我见》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从一个民族的话语中, 可以表现出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在回顾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时, 我们看到中国的封建社会“上下尊卑” 的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话语影响很大。在任何交往中, 中国人非常留意对方的身份, 身份低的绝不敢滥用话语权。 因此, 中国人养成了自我压制和慎言的性格, 讲话涵蓄婉转。 而德国人与其他西方人一样, 崇尚 “个人主义” , 他们认为语言是延伸自我和改造他人的工具, 对语言的力量和作用推崇备至,“语言与上帝同在” 。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人惯于用直言不讳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和德国人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他们说话的风格完全不同。特别是跨文化谈话时, 以关系取向的中国人, 把创造和谐的气氛作为谈判的重要手段, 当触及到比较棘手的话题时, 中方寻找着如何把话说得 “婉转” 且又达意, 这时延迟话题尤为显得重要。而德国人更偏爱一开始就开门见山提出话题, 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再进行必要的论证。 这两种决然不同的话语风格相遇, 抱怨不满是常有的事。 中国人认为, 德国人不平等待人, “攻击性太强, 没有协商的余地, 没耐心, 粗暴。 ” 而德国人则仍认为, 中国人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