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的导向差异 |
|
李林平 2015-11-19 19:22:21 著作 |
|
案例正文:
关先生家里在“文革”期间被抄时,他的儿子才十一岁,但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郭沫若先生写给父亲的两幅字,送到了一个好朋友家里。后来,听说好朋友的父亲也被打成反革命,家也被抄了。庆幸的是,在他十几年后回国,他的好朋友竟然告诉他,这两幅字被保护了下来。 此外,书中还提到,许多德国人指责中国的传统医学,一些人确实试过针灸、中药,但只是服了几服药,做了几次针灸,见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立即给予了否定。
|
延伸阅读:
姜丹《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德文化差异——以《德国媳妇中国家》为例》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从第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孩子对父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而第二件事反映了德国文化短期导向的特征。
长期—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体现着一个文化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表明了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长期导向国家强调长期承诺,尊重传统,其核心价值是长远利益;短期导向的文化则不强调长期观念、传统,而看重眼前利益,做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相反,德国文化有明显的短期导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