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不被领情的“助人为乐”

张露  2015-11-18 20:55:06  自编
案例正文:

赵元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名中国交换生。有一次,他去当地一家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旁边的加拿大老太太由于买的东西太多,一不小心,把东西撒落了一地。赵元立刻走上前去蹲下来,二话没说,就把落在地上的东西往购物车里装。这时,老太太抢过了赵元手里的东西,一脸严肃的说了一声“I can make it, thank you!”就推着购物车很快离开了。赵元一脸茫然的站在原地,看着老太太离去的背影,他就纳闷了,自己好心帮助这位老太太,却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可。




延伸阅读:

所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也反应了文化。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英语合成词中对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也有所体现。英语中以self(意为“自我”)为前缀的合成词有100多个,如self-support(自立)、self-help(自助)、self-esteem(自尊)、self-respect(自重)、self-culture(自学)、self-reliance(依靠自己)、self-dependence(自力更生)、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nial(自我克制)等,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中是少见的,从中可以看出,“个人”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在中国,“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并且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与中国相反,在西方社会,比如加拿大,人们崇拜的是个人主义,他们认为自己是自主、独立的实体,他们不完全依赖别人而存在,无端接受别人帮助被认为是无能的。他们认为“上帝帮助自助者”,每个人都想成为self-made man(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所以,案例中的老太太并没有接受赵元的好心帮助,相反,她认为这是别人对自己无能的怀疑,所以显得不高兴,因此,当我们看到外国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礼貌地问一句“may I help you”,在到得到对方的同意后,方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