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写论文之夜”

李林平  2015-11-14 20:45:39  网络
案例正文:

小王是德国某大学哲学专业的中国学生,繁重的论文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而越是临近期末,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他的拖延症又犯了。马克斯是小王同专业的同学,小王疑惑的是,马克斯明明也有十分重的论文压力,为什么每天依旧如此放松。小王询问马克斯是否有什么完成论文的秘诀,马克斯笑了笑说,哪有什么秘诀,但是学校在临近期末会组织“写论文之夜”,用于帮助学生自觉完成论文作业,而不是拖延。小王听罢,两眼放光,觉得看到了希望。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德国很多大学组织了“写论文之夜”,以帮助学生自觉的完成作业,而不是一拖再拖。这个活动在德国已有多年历史,如今有20所高校参加了这个从周四晚间到周五早上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们要下笔开始完成他们搁置已久的作业,同时也会得到一些对付拖延症的建议。一些大学图书馆专门为此通宵开放。有些学生在这一晚动力满满,甚至会提前用毛巾在图书馆占座位(译者注:德国人习惯在海滩的躺椅上放毛巾占位置。)仅仅在杜塞尔多夫大学就有大约200名学生参加了写论文专题讲座,学习如何正确的在论文中引用他人作品,如何处理参考来源等等。在单独指导中,这些患有拖延症的学生还会接受自我管理、论文结构、查阅资料、论文形式方面的指导。(一个德国学生在推文里写到:不知不觉中,不是你写论文了,而是论文在写你。)在中国,学生们的拖延症也很严重,但是像这样有组织的、自助式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活动并没有出现,学生们还是习惯独自行动,而不是合作,同学之间交流的相对缺乏导致很多人的水平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