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询问式和嘱咐式言辞 |
|
2014-12-01 18:19:09 |
|
案例正文:
这是一段发生在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对话。两人的言语行为都带有明显的背景文化色彩,其中A是一名中国人,B是美国人。
A: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你看起来很苍白。怎么了?)
B: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我感觉不舒服。应该是感冒了吧。)
A: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去看一下医生吧。多喝水。你吃药了吗?中国的药很管用。你要不要试一试?多穿衣服。多休息。)
B: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你不是我妈吧?!)
A: ……
|
延伸阅读: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
(一)了解自己,了解异国文化,了解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特性。每个人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和熏陶下,对待性别、种族、家庭、年纪、 宗教、职业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自身文化的烙印。我们应该客观地思考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了解本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性别角色、思维模式、世界观、社会结构、语言使用等,客观地看待本国文化的各个要素在个人发展中起到的正负面作用。
其次,要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了解其他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思维模式、世界观、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
(二)运用移情,增加交流的灵活性
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所在。移情是一种能力,通过移情能理解并认同对方的感知、处境和情感。通过移情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世界中,通过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了解对方的情绪和经验感知。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移情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的重要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增强跨文化交流中的灵活性。交流的客体不是固定唯一的,各文化及个体都具有特殊性,为了实现有效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特点调整交流的策略、方式和行为。
(三)承认差异合理性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话语和行为背后的含义。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相互尊重,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容忍并接受不同的意见,善于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分析上述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个话轮,两人的沟通还算顺畅。从中可以看出两人有一定熟稔程度。所以热情友好的中国人A觉得有必要对美国朋友的身体欠佳表示关注和关心。所以他说了在一些中国人看来完全合情合理的嘱咐。但是看重个人隐私,追求独立的美国人却误会他干涉自己生活,甚至给出了极度不耐烦的反馈。该案例中的文化冲突实际上体现了中西方个人(对自己所处的集体或群体)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里,人们重视集体和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相互依存,亲朋之间互相依赖,“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种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多表现为喜欢询问他人的隐私,如年龄、收入、婚姻、家庭、个人健康状况等,并通过讨论、评价和给予建议等方式参与进来。这在倡导个性独立,重视个人隐私的西方人看来是一种对他们的冒犯。其实就算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如此“横加干涉”。
这一案例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中西方对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侧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主义”通常对应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对应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同时以对该群体的忠诚作为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