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王先生是一位学者,在瑞士参加国际艺术家交流活动。有一天,他在画室里作画。有人按门铃,他去开门。来人是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姑娘。他正在猜测她会说什么语言,接着她问 “你是王先生吗?”
他一愣。她说的是汉语!“你是……”他一时弄不清她的国籍和身份。
“我叫BRIGITTE KOLLER,中国名字是‘柯乐’,就是我的姓。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了三年……”明白了,这是瑞士的“海外学子”,她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北京培养出来的,这使得王先生感到亲切。“你刚从北京来吗?”他问。“不;现在在苏黎世大学‘汉学’系上学。”她伸开手,展开握在手心里的一张纸,那是星期一“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为他开招待会时的请柬,“这信,我收到得晚了,没有参加那个会,很遗憾……” “没关系,以后可以常来玩。”他说,“请坐吧,我们可以用汉语自由交谈。”说了这么多话,他们一直是站着的。她却没坐,说:“今天只是来看看你,我的父母还在楼下等我,我得走了。”她留下两个电话号码便匆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