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意会和言传

党瑞霞  2014-11-29 08:18:06  
案例正文:

 一位旅美中国女士准备乘飞机外出度假,心里希望美国朋友开车送她去机场。然而由于她不好意思直说,而对方受“直接”文化的影响又不善于听出“弦外之音”,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中国女士:这个周末我要去纽约市。

        美国朋友:太棒了!真希望能和你一起去。你要在那呆多久?

        中国女士:(希望她能主动提出开车送我去机场)三天。

        美国朋友:(她要让我送的话,会说出来的)祝你玩得开心!

        中国女士:(她真的愿意送我的话,会主动说出来的。没主动说,看来是不愿送。这个人真不够朋友)谢谢。再见!




延伸阅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的概念。高语境文化国家的人依赖和熟悉非语言交流,表达含蓄、隐晦、间接,依赖于“意会”。他们往往通过脸部表情以及声调等更加微妙的行为信息或语境线索来表达自身的意思。低语境国家的人在表达时意义直接包含在语言交流中,表达直接坦率。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学者曾加以概括如下:
1. 高语境文化:(1)内隐,含蓄;(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应很少外露; (5)圈内外有别;(6)人际关系紧密;(7)高承诺; (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2. 低语境文化:(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 (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外灵活;(6)人际关系不密切;(7)低承诺;(8)时间高度组织化。

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中国、韩国、新西兰的毛利人、美洲土著、美洲墨西哥以及拉丁国家。

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的国家:德国、瑞士、美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加拿大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这段对话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看到了高语境和低语境在交际过程的作用。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各自遵循着自己生活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女士说暗示的话语美国朋友丝毫没有感觉出来,也就是没有“意会“到。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面子,不好直接提出要求避免自己尴尬。但是生活在低语境中的美国人认为主动提出帮助会显得对方无能,有损对方的人格。中西双方的人终因文化传播的语境差异而使交际受挫,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