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准时开始 |
|
杨可祯 2015-10-13 09:56:53 杨可祯整理 |
|
案例正文:
来自德国的Chris由于在自己的成绩学分方面存在一些困惑,他决定去找自己的系主任咨询。系主任看了他的时间表以后,跟他约定了周四上午10点钟在办公室见面。Chris于周四上午10点准时来到主任的办公室,他看到主任在与另外一位老师谈话。主任看到他之后示意他先找一个座位坐下。10分钟之后主任才结束谈话。他向Chris表示了歉意并开始询问他的问题。而谈话开始没多久,又有另一位老师进来找系主任签字,系主任就转过去和那位老师进行了交谈。Chris开始有些不耐烦,心想已经都是约定好了的,还一直有人来打扰,他对这样的事情感到非常的气愤。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了人类的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单向性时间模式(monochronic-time)和多样性时间模式(polychronic-time)。他认为欧美国家多属于单向性时间模式而亚非拉偏向于后者。单向性时间模式强调阶段性和准时性——一次只做一件事,约定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影响下一件事情的安排或让下一个人等候。
因此西方人给人的印象一般是非常守时,而且朋友登门拜访之前一般都是提前告知,非亲密朋友的突然造访常被认为是打扰了别人的私生活,是不礼貌的。而有些中国人对于约定时间的重视度不那么大,觉得“差不多就可以”,甚至有的地区在赴宴时应该刻意“迟到”才不失面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