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智利群众的“好声音”

胡婷  2015-10-06 07:41:44  自编
案例正文:

小婷是一名在智利任教的对外汉语教师。平时喜欢到离家不远的文化中心看看书。阅览室里大家安静地看书、上网,偶尔也会有人忘了身处何处,手机一响就接起来应答。这时,周围立马会有不少人在嘴边竖起手指“嘘”一声,示意其保持安静。

小婷老师一副外国人面孔,在市场买东西时也碰到过宰客的事情。不过,有几次却是旁边的摊主看不下去,为她“打抱不平”,批评该摊主的宰客行为。而该摊主不过面露尴尬之色,以实价相售,不会和旁边的摊主闹掰。




延伸阅读:

公共意识是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公共参与意识,构筑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底座,那么公共性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则标注了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是现代社会所张扬的精神气质,这种主体意识和独立气质并非与公共意识所指代的整体意识相抵触,相反它是现代公共精神的前提和出发点。这种个体独立性在现代社会以体现个人尊严和价值的自由的面貌出现。它与公共意识中的整体感具有内在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公共意识正是主体自由意识关系的升华。具有公共意识意味着他并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人,而是把自己认同于一个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整体,自我应与他者一起努力寻找和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联系,以这种共同联系来确定共同的规则。在现代条件下,如美国学者库柏(Terry L. Cooper)所认为的,公共意识并非期望公民必须变得无私并在行为上完全利他,但它确实意味着,公民有责任既要发现他们自己的个人利益也要发现政治社群的利益,而对这一社群利益,他们负有契约性的自制的责任。公民不仅需要拥有承诺公共善的性情,而且必须能够理解它,即必须能够明白以更广阔的社群利益来理解自我利益,认识到正确理解的自利是社会性生活的必要前提,而社会性生活则是个体公民所不可避免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的体认,促使公民主动进入公共领域,追求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

来源:《公共意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858792.htm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智利人在公共场合爱“路见不平”,体现了他们性格中友善热情的一面;而这种善举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则反映出他们自觉遵守并维护规范的社会公共意识。智利是拉美少有的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国家,除了政府的法律制度保障,与其公民的参与和维护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