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张华是某大学的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他班的学生来自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张华发现,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张华每次跟日本同学山下说话的时候,山下总是频频点头,好像完全能理解张华的话。每次张华问山下:“你懂了吗?”山下总是回答:“懂了,懂了。”可是张华发现其实有时候山下没有懂。山下常常在听完张华的说明之后,自己再查一下词典。这时候,张华心里总是有点不高兴:“难道不相信我说的话吗?”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汤姆就直接多了,如果有问题,汤姆一定会马上举手,“老师,我不明白,能不能请你再说一下”或者“能给我一个例子吗?”有时候,张华解释了几次,汤姆还是不懂,这时候,汤姆自己就会挥挥手,对张华说:“算了,算了。我们学别的吧。”可是,张华有时也觉得这种直接有点讨厌,因为汤姆的思路是在太跳跃了,也会问一些跟学习无关的问题。比如有一次上课,是学习跟交通有关的句子,汤姆突然举手提问“中国的警察和城管一样吗?”,一下子把自己上课的思路给打乱了。
张华常常说,要是把山本和汤姆的优点都集中起来,自己当老师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