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薯条——庶民的胜利

陈珍珍  2015-09-28 10:13:52  访谈
案例正文:

去比利时之前就看过“比利时薯条”申遗的报道,当时只是当成趣闻来听,到了比利时后才深切地感受到薯条对这个国家的重要性,餐馆里基本每个套餐的配菜选择里都有薯条,而且有很多专门的薯条摊,几乎就是一个庶民小吃,在布鲁日还有一个薯条博物馆。我曾在广场的一家薯条摊前等候现炸的薯条,薯条要炸两遍:第一遍炸时要用120-150度的低温,隔一段时间后再用180-200度的高温炸,这样就可以保持里嫩外脆,最后再往上撒盐。配酱是要另外买的,主要有芝士、芥末和蛋黄酱,除了快餐店一般没有番茄酱蘸薯条的说法,比利时人认为番茄酱会糟蹋薯条的味道。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相比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美食王国,比利时的确算不上美食国家,只能在小吃上占些优势,“比利时薯条”的起源也存在争议,但“薯条文化”是比利时人创造的却是毋庸置疑,比利时有薯条研发机构还有全国首家薯条博物馆,里面展示了从土豆的选材、切割到炸取的整个过程,小吃已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薯条甚至成为比利时人与外国人初次见面时聊天的必要话题,喜欢薯条就说明喜欢比利时,而且大多数比利时人认为薯条虽简单但可让外人感受到热情。其实像薯条这样的小吃在中国有很多,比如,福建沙茶面、长沙臭豆腐、陕西凉皮等等,这些小吃产生于民间,它们的流行不得不说是一种“庶民的胜利”,只是这些小吃还没有上升到科研的地步,而且单单一种也根本无法代表地大物博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