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中日比较

邓筠  2015-09-27 20:35:51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从中日各部门总产出结构比率来看这里中国的农业部门所占比例之大显得比较突出,这是因为中国农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日本的农业部门总产出按照中国价格计算比按照本国价格计算要小得多,相反由于日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价格与中国价格非常接近甚或偏低,则该部门总产出额比按照本国价格计算要大,再加上其他部门的日本价格比中国价格高从而得到的整个总产出偏低,使该部门按照中国价格计算的部门结构比例成为日本产业之首。1992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日本同期相比较,除煤炭采选业和电力及蒸气、热水生产和供给业这2个特殊部门之外,中国大部分部门的全要素投入要多于日本,平均生产同量产品要比日本多出1.43倍的要素投入。首先从经济增长来看,日本的总产出值在1960~ 1970年的10年间增大了近3倍,1960~ 1992年的32年间增大了近6倍。与同期经济增长相比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高1.93和2.86倍。而中国在1981~ 1992年的11年间经济增长为308.7% ,超过了日本1960~ 1970年的10年间的经济增长(281.1% ),可是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仅为124.7% ,远远低于日本的192.9%。可以说中国1981-1992年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比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要低得多,全要素投入的巨增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中国1981-199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确实有了提高,特别是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与同期总产出的大幅度增长相比,特别是与日本经济成长期要素生产率对经济成长所起的作用相比,能用中国的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进行说明的部分可以说不多。投入的增大是有限的,依靠投入的增大实现经济增长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 1992年之后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是否也和1981-1992年相同,是依靠资源的总动员带来的投入的增大而实现的,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较新的资料出现后来进一步探讨。

 案例来源:李洁,泉弘志. 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中日比较[J]. 统计研究,1998,02:52-58.